中医古籍
  • 中医人要有“童子功”

    窦豆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我是一名北京市普通高中在校生,同时也是一位中医爱好者,我感觉当前中小学教育对中医药相关知识并不重视。高中生物或化学书上仅有一小节内容,还往往被一带而过,历史书上的中医史知识,也只涉及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这三部著作的年代和作者。我认为中医人必须要有“童子功”,从小学、中学开始就应该接触中医药内容。

    因为我从小学开始就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成为一名中医医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慢慢开始学习中医学方面的书籍,我觉得由于年龄相对较小,记忆力较强,学得也比较快。

    中医学很多常识性的知识,应该在学生年龄较小时就加以培养,特别是中医古典哲学的思维方式。现行的中医药教育体制,使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们放弃“童子功”,入学后才开始练起,难度难免增大。

    对此,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应该通过自然课、科技课或劳动课,面向所有学生,开展广泛的、必修性质的中医药常识普及教育;

    在中学阶段,通过初中的兴趣课和高中的选修课,为那些对中医药学有兴趣的学生,开设专门的、自愿的中医药学初级课程。

    在中学和普高,为有兴趣的学生开设中医药初级课程,其作用包括如下两点。一是及时利用良好的记忆能力。少年儿童一旦记忆下来的东西,终生都很难忘却。名老中医关幼波曾说,他少年学医时背诵过的“医学三字经”,到晚年都还能倒背如流。

    二是尽早培养中医的思维模式。在理化课堂上,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把每一种物质落实到分子式或者原子结构上,无法理解“搞不清实质的物质”;从生物课本中,学生们也已经懂得了把人体分为若干系统,眼睛病了就是眼睛的问题,绝不会相信这与腹腔中的肝脏有关。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是在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体系之后,才听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他恐怕很难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接受,甚至还可能认为这都是封建糟粕。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实行了新课程改革,高中开始设立选修课和校本选修课(后者自由度更大,可由学校自行编制课本,设定学习内容)。

    北京市自2010届以来,也实行了新课改。2007至2008学年度,北京市第161中学就开设了中医药的选修课,聘请了中医药领域专业人员编写材料并授课,每周五下午上一节课,为期一年,教授内容囊括了高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至少一半的知识,还附加有一些《方剂学》和《中药学》的知识。

    笔者了解到,报名参加这门选修课的学生很多,而且学后都感觉很有收获,其中也有一些同学决定报考中医药院校的志向。我想,这种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

更多中药材
  • 大家好,我们常讲啊,春捂秋冻,就是春天要多穿点衣服,秋天要凉一点。其实呢,也不完全。过去咱们说呢,秋冻,指的是可以少穿一点,然后为了让身体逐渐适应秋冬的这个寒冷的季节,但是有些部位大家还是要保护好,因为秋天的节气,主要是以凉燥为主,那凉呢,......
  • 第一啊,我们就是说常见的是气虚,气虚是什么呢?气呢,是推动人体活动的一种物质,就像我们看到这个火车一样,蒸汽火车它的气少了,它活动就差了,跑不起来了。那人也一样,人的气少了,气虚了,那首先表现的就是乏力,不爱动弹,倦怠,干什么都没精神,想使......
  • 我们一般来讲呢,稍微活动之后吃点饭浑身大汗,什么问题呢?往往气虚造成的。这个卫气有固涩汗孔的作用。所以当气虚的时候,固涩不了,稍微活动一下汗就出来了。像更年期那个出汗是潮热发热,上来的快,下去的快。那么还有的呢是晚上睡睡觉,枕头湿了就是盗汗......
  • 那我们看一下第一个,陈皮。陈皮首先呢它有行气健脾和胃的功效,同时呢稍微有点利湿的作用,它和半夏合起来还能够去痰。然后茯苓,茯苓这个药呢健脾,利湿兼固。但是呢在这里面呢利湿的作用更强一点,健脾的作用也有。同时呢还有一定安神的作用。白术,补气健......
  • 大家好,心绞痛呢是我们中老年人常发的几个症状。那么心绞痛是怎么出现的呢?我们讲这个心脏,就像我们这个拳头一样,上面有一条血管叫做冠状动脉。那么当这个冠状动脉它的血流不畅的时候,心脏的这个肌肉血就不够了,叫心肌缺血。缺血之后呢,还在跳啊,就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