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清代名医(中)--历代名医(10)

    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是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叶天士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他的老师中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从12岁到18岁仅六年间,他除继承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17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条框,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徐大椿

    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松陵镇人。生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性通敏,喜豪辩。自《周易》、《道德》、《阴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无不通晓,尤精于医。

    徐大椿精勤于学,平生著述甚丰,皆其所评论阐发,如《医学源流论》、《医贯砭》、《兰台轨范》、《慎疾刍言》等,均能一扫成见,另树一帜,实中医史上千百年独见之医学评论大家。又著《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类方》及《内经诠释》、《六经病解》等,其中真知灼见亦颇不少。后人将其所著辑为《徐氏医学全书十六种》等,流传甚广、影响极大。

    赵学敏

    赵学敏,字恕轩,号依吉,浙江钱塘人。乾隆三十五年,赵学敏初步完成了他个人的一套丛书,取名为《利济十二种》。这套书共一百卷,含12种医药书,包括药性、本草、养生、祝由、眼科、炼丹及民间走方医疗法等方面的内容。丛书子目的名称是:《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囊露集》、《本草话》、《串雅》、《花药小名录》、《升降秘要》、《摄生闲览》、《药性元解》、《奇药备考》、《本草纲目拾遗》,遗憾的是这12种医书只有《串雅》和《本草纲目拾遗》留传下来。

    《串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书中记录了走方医常用治病手段,又介绍了有关药物伪品、制法、食品、杂品等情况,揭示了走方医所用的简便治法和药物炮制、作伪的内幕。这些资料的披露,不仅为研究走方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为了弥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之不足而作的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不仅纠正李时珍书中的几十条错误,还增添了大量新的药物。该书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在中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医)

更多中药材
  • 看中医药书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词,红大戟;本是无异,却逐渐被这图文并茂的野草野花吸引,其中,有一种植物,红色茎,绿色的叶片,深绿的老叶上拖着浅绿的新芽,颜色过渡的倒是别致,它是红大戟,不仅外表红色,折断的茎里也是红褐色,又因为根部长得像红薯......
  • 芫花跟薰衣草花很相似,芫花的花开的比薰衣草的要稍大些,况且芫花不仅仅是好看而且芫花根还可以用作中药,很多人都不知道吧,都以为芫花只是用来欣赏的,好吧好吧,既然这样我就向大家答疑,说说芫花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芫花根的功效,逐水,解毒,散结。......
  • 它在我的家乡常有,老叶鲜绿色,新野嫩绿色,层次交替、变化明显,俨然一件艺术品,亦或一副水彩画,它是甘遂,是我国的特有,虽说它的茎叶美丽,可入药的呢,却是其根部,常生于矮坡、沙地或田边路旁,因为可以入药,现在已经被人工种植,味苦、性寒,有毒,......
  • 松子仁我们在市面上都能够买到,但是我们买到的松子仁都是经过加工炒制之后的熟的松子仁,一般松子仁刚摘下来的时候,是非常的难咬动的,大家知道松子仁是生长在哪里的吗,就是在松树的松塔里面的,生松子仁本身也是一种药材,那么到底生松子仁的功效和作用是......
  • 阳痿是现在很多中年人都会出现的问题,大多数的阳痿都是生理性的,不过有点阳痿也可能是男性朋友受到了什么感官刺激,而导致的心理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种,然后再决定进行什么样的治疗,有很多药材都有治疗阳痿的效果,那么甘草甘遂治阳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