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掌故

    杏林

    相传三国时,吴国有个高明的医生名叫董奉,有起死回生的医术,救人无数。董奉给人治好了病,不收酬礼,人们对他非常敬佩。大家相约,为了答谢董奉,经他治愈的重病人,在他家附近栽种五株杏树,轻病人栽一株。数年之后,这地方的杏树竟蔚然成林,颇为壮观。从此,“杏林”一词便成了医学的象征。人们在赞扬某医生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时,往往给他赠送“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的锦旗。

    岐黄

    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博,理深而有趣,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文献,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其实《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在战国时期,只是托名于黄帝、岐伯而已,它汇集了古代医家和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悬壶

    据《汉书·费长房传》载:古代有一位管理街市的小官叫费长房,一天他看见一老者在街市行医卖药,治病很神,妙手回春。他悬挂一壶(葫芦)于铺房外面,白天卖药,晚上跳入壶中。费想此翁必非凡人,于是百般亲近于他,希望能学得医术。后来老者传授给他治病方法,嘱其多为广大百姓解除疾苦。费长房从此以老者为榜样,悬壶行医济世。此后医生行医常常腰悬葫芦,或在诊所门前高悬葫芦,有些中药店也以之为标记。

    大夫和郎中

    最早的时候大夫、郎中不指医生,而是官名。上古天子分封诸侯设大夫;郎中自秦朝开始被设为官名。后来人们为了称赞医生的医术把医生称为大夫。大夫是最高级别的医官,又因为医官中还有郎中次之,因而又有人把医生称为郎中。(张存悌)

更多中药材
  • 党参能益气养血、健脾、补肺生津,跟人参有类似的功效,但是药性平和,它补气而不上火,补水而不生湿,养血而不滋腻,所以还有个小人参的称号。正因为它的药性平和,所以跟各种不同药物的搭配都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党参配黄芪,适合虚咳气喘、易疲劳、抵抗力差......
  • 一、天麻富含天麻素、香荚蓝素、抗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其性辛温、无毒,有抗气绝、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平肝吸风的功效,功能主治平肝吸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抽搐、破伤风、头昏眼花、神经衰弱、风寒失痹、小儿经风等症。临床......
  • 它健脾主要是对于脾阴不足和胃火比较旺的人,另外对于慢性腹泻、慢性胃肠功能不好,它还有健脾止泻的作用。除了健脾,山药对一些肺气虚、肺阴虚也有帮助,通常可以用淮山搭配莲子、百合、玉竹来作为食疗清补。除了这些,山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滋养肾阴......
  • 一、可以清热解毒,甘草在中药里有调和百药的作用,就是很多有毒的药物,吃的时候可以加以甘草来缓解毒性。二、清热,它可以祛痰止咳,像甘草合剂就是以甘草为主来提取的一些有效成分。三、缓急止痛,缓急止痛是针对一些肌肉痉挛性的疼痛,《芍药甘草汤》就可......
  • 黄芪补一身之气,因为我们补气的药除了黄芪之外也有不少,像白术也是补气的。那么至于说我们这个从中医的成方来讲,补气的那个成方是四君子,参苓术草,加起来就是补气的。只有一味黄芪也可以起到完全补气的作用,那么吃上之后呢,就是比如身体乏力啊这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