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异常出汗也是病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中医认为,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出汗。一般情况下,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

    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常伴有身体虚弱、说话声音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这是气虚的表现,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的运动增强体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症状,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

    一为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欲饮食,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饮食宜清淡。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二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可服用通便药;若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胃热,可服清胃热的中药。

    三为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等表现,属于思虑过度而见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身心。

    按气味辨别

    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饮食宜清淡,可用菊花、茵陈等泡水饮。

    夏季闷热大量出汗,并出现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体温升高等,一般是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一凡)

更多中药材
  • 到了更年期的女性,一定要自己想开点儿,别总较真儿,保持心情舒畅。中医讲究一个情志,情绪不好是很伤血的,无论是心血还是肝血都受到一定影响,而血又用作濡养脏腑,同时脏腑的状态就决定了我们的情绪,所以总是情绪不好,会出现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你总是特......
  • 一、气血虚,气血提供的动力不足,月经的时候气血下注冲任气血更虚,不足以供养头部,一般是经期或者经后头痛。另外伴有心悸气短,月经量少,舌淡质稀,舌淡苔薄等症状。二、阴虚阳亢,身体阴虚,经行则冲任阴血外泄,治肾阴更虚而肝阳旺,风阳上扰清窍引起头......
  • 一、肾气亏虚型,症状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清肠、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调理方法是:补肾填精,养血止痛。二、气血虚弱型,症状表现经期或者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
  • 第一种是月经频发,如果月经周期短于21天,我们称为月经频发。第二种情况是月经稀发,如果月经周期超过35天,甚至几个月才来一次月经,我们成为月经稀发。第三种情况是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流血没有规律性,可能发生在两次月经之间,也可能沥沥拉拉毫无时......
  • 第一个湿热型,它的表现呢我们看脸上长痘,油光满面,便秘或大便糖稀,舌头红,或者是舌苔发黄,这调理我们需要疏肝利胆,清热祛湿啊。第二种情况是痰湿型的,它是临床表现来看就是易胖体质,痰湿型这个类型一看就是个胖人体质,同时伴有四肢沉重,习惯躺着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