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流派、学派和医派辨

    李绍林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术流派的相关研究已颇有进展,但相关概念在目前的学术界尚未有公论。如“流派”、“学派”、“医派”等称谓,均有较为广泛的指代,且均可称之为“派”。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各具特点,若不详加辨析,往往混淆不清。

    中医流派

    中医流派即中医学术流派的简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者涵盖中医学派、中医医派及狭义中医流派。狭义之中医流派是指中医学中因师承授受而形成的,以独特的学术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中医派别。

    狭义之中医流派,即通常认为的典型中医流派,一般局限于学科内部,如妇科流派即妇科内部不同的学术派别。典型中医流派具有明确的学术主张、核心人物与师承谱系,在一定时间内学术上保持一贯,影响范围一般较为局限,不如中医学派之影响广泛。

    中医学派

    中医学派是指中医学中经过长期传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理论主张或尊奉经典为基础的各类中医派别。多具有长期的历史积淀,有突出的学术特征,其理论主张对于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伤寒学派、温补学派、活血化瘀学派等。学派内部不存在必然的师承关系,而更为注重学术上的继承与发展。

    大多数学派的理论已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长期被以不同形式传承,故在当代名老中医个人的学术体系中,一人可能体现多个学派的特征。

    中医医派

    人们较为公认的中医医派是指中医学中经过长期传承而形成的,以地域环境为基础的各类中医派别。我国幅员广阔,地域差异显著。不同地域的人们,因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社会人文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特有的体质、生理病理特点、易感或多发疾病,最终形成地域色彩浓厚的医疗特点。因此,同一地域的医生往往具有近似的临证用药特点。如孟河之地多湿热,故用药以轻灵和缓见长。

    我认为,医派的限定,不应仅包括地域范围,还应包括人群及时间的限定,如御医、明医等,也属于医派的范畴。

    医派所表现出的近似的临证用药特点,往往是散在的、经验性的,还未发展为一定的学术主张。故可以认为,“派”重点是对范围的限定,“学”的特点不明显,即医派一般不具备统一的学术主张。

    医派之下,尚有据学科而再行分别者。如“海派中医”,其下又有骨伤之魏氏伤科、施氏伤科,妇科之蔡氏妇科、朱氏妇科等。

    需要说明的几点是:学术流派突出的是“学”,是因“学”而成“派”,但不宜将中医学的总体特点作为学术流派的主张,如“辨证论治”、“整体综合”等。同时,只有理念而无明确学术主张的不属于流派“学”的范畴,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针药并重”等;治学主张也不属于流派“学”的范畴,如“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研究”等。

更多中药材
  • 大家好,中医讲的痰,通常痰湿并称,首先是有湿,湿聚成痰,那么湿和痰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主要是跟肺,脾,肾三脏有关,我们常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根。痰湿的形成跟这三个脏腑的功能异常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肺部生痰,肺部......
  • 大家好,到了秋天了,秋天当令的邪气,是以凉,燥为主,那么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来说,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那肺属金通秋凉,秋燥,所以这个秋的凉气和这个燥性,特别容易侵袭肺部,那最近我也发现周围的一些亲朋好友啊,还有这个病人,这一波儿感冒的病人比......
  • 中医常讲呢,肥人多痰,瘦人多火,就是胖的人呢多痰湿,瘦的人呢多阴虚火旺,瘦的人怎么吃也吃不胖,是什么原因呢?大部分是因为脾胃虚弱,吸收营养条件不行,吃完了之后吸收不了。所谓的瘦人多火呢,是指阴虚火旺,胃阴虚虚火旺盛导致什么呀?消谷善饥,就是......
  • 大家好,有些朋友啊,总觉得自己困,乏,没有力气,身体有一种沉重感,做什么事儿都没有精神,去医院体检,也没有发现什么指标异常,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从中医角度,主要有三大原因。主要就是虚实,咱们所说的虚呢?就是气血不足或者是肝肾不足,那每个人体质......
  • 大家好,很多病人呢,得了感冒,或者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急性的炎症,通过吃抗生素啊和积极治疗得到控制了,但是咳嗽呢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变成了慢性的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等等。特别到了立秋以后呢,那么秋季的这个时令呢,它主要是以凉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