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夏季祛暑第一方——林妹妹的解暑汤香薷饮

    吴潇湘

    七月流火,烈日炎炎,这样的酷暑之下,娇滴滴的林妹妹自是不堪承受。因而只去了一趟清虚观打醮看戏,回来就中暑了。

    黛玉中暑,半缘心事半缘暑热。清虚观中,不知好歹的张道士给宝玉提了门亲事,虽遭贾母回绝,黛玉听后心里总是颇有些不自在的。本就体弱的她顶着酷暑看了半日戏,加之府中主子丫鬟仆妇大都去了清虚观,人多且杂,空气难免不流通。小姐们出入又都坐着遮盖严密的翠盖珠璎八宝车,这位“风吹吹就坏了的美人灯儿”当然难以耐受,中暑的症状也就出现了,回家就卧病在床,不再去看戏了。

    赤日当天,树荫匝地,蝉声阵阵,静无人语,黛玉服下解暑汤香薷饮后,只在房内躺着歇息。偏偏宝玉前来探望,两人因皆存求近之心,一时又口角起来。见宝玉又是砸玉又是赌咒的,本就脾胃虚弱的中暑病人心下一阵烦恼,刚吃下去的香薷饮便承受不住,一下子又全吐了出来。

    “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此处也不例外。从紫鹃一句话“才吃了药好些,这会子因和二爷拌嘴,又吐出来”可见,黛玉服用香薷饮后症状应是大为好转,疗效明显。香薷饮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薷、白扁豆、厚朴各等分组成。功能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方中香薷解表散寒、祛暑利湿,前人喻其为夏令之麻黄,为暑月解表之要药;厚朴苦温,行气散满化湿和胃;扁豆消暑和中兼能化湿。三药合用,辛温与辛凉相合,用于暑挟寒湿之邪者,颇为适宜,可谓夏月常用良方。

    清代名医吴谦编的《医宗金鉴》卷二十八云:“香薷饮:治暑热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腹满、吐泻者”。明清时期,也传有立秋时服香蕉饮消除暑湿、预防感冒的民俗。《帝京岁时纪胜》中也提到,要在立秋前一天,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至立秋日合家饮之。人们在立秋前一天都纷纷到药铺买好香薷饮的原料,急火煎好后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时凉饮。因而香薷饮以凉服为佳,且不易引起呕吐。

    又逢夏月酷暑,暑热往往夹湿,有人或贪凉久坐空调居室、或恣食生冷,都易伤阳气,出现头重脚轻,胸闷腹痛等症,或演变为暑湿感冒、空调病等。此时,不妨效仿林妹妹,煎服香薷饮解暑、卫阳、休养。也可将香薷、厚朴捣碎,白扁豆炒黄捣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待凉后代茶频饮。饮后可发汗、祛暑、消除水肿。对有上吐下泻症状者,也适用此方。

    但服用此方也需注意禁忌症,如发热、汗出、不恶寒、心烦口渴者,不宜服用。

更多中药材
  • 在中药当中呢,有一个很著名的方子叫左归丸啊,使用很普遍,被称为加强版的六味地黄丸,它呢出自于明代的景岳全书,由熟地,山萸肉,鹿角胶,龟板胶,菟丝子等这些药物组成,主要的功效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啊,用于治疗真阴肾水不足而出现的体虚发热,自汗盗......
  • 关于前列腺的有很多非常相似的名称,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说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大,前列腺增生,那么他们到底说的是不是一回事儿?来梳理一下,前列腺肥大和前列增大说的其实是一个意思啊,是说前列腺体积的变大,那么通过B超或者CT的检查就能发现,......
  • 每一种药,都有自己的偏性,有它的寒热温凉,我们用这种偏性啊来纠正身体的偏性,但如果盲目长期的服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其实要想健康只需要记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 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有效的睡眠,失眠内容很多很复杂,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治疗失眠的泡脚的方法,用中药夜交藤100克,加上洗脚用的足够量的水,烧开后啊煮八分钟,然后凉至40度左右,我们每天睡前泡半个小时左右。大家对夜交藤可能有点陌生,但说起何首......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中医望诊里面啊,望眼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眼睛炯炯有神,发光的,明亮的,那是精气神好的表现。失神的人啊,目光呆滞,眼睛浑浊。所以有句话叫做,藏于内者曰精,发于外者曰神。就是说精保养得好,就好像我们平时不着急,不发怒,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