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传大师之道 解临证之惑——评《侍诊日记——跟路志正教授学医》

    冯磊

    近日,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石瑞舫副主任医师的《侍诊日记——跟路志正教授学医》一书正式出版。

    2009年,石瑞舫被河北省选派到北京进修,在此期间,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每次跟国医大师路志正学习的收获和心得体会及思想变化,对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对其学术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升华。给初跟大师学医者以提示。其文风清新自然,内容生动翔实。

    该书由本报2009年“跟师学医”栏目的文章经过作者整理充实而成。2009年,我作为中国中医药报5版编辑,见到石瑞舫女士跟随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所写的文章,遂约其按照固定格式坚持写下去,并开设专栏发表,先后编发系列文章近40篇,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当时中医师承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对于已经有一定从医经验的医生来说,如何进行师承,日常都需要进行哪些工作很多人并不清楚,该系列文章的刊登,在各大中医学论坛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间,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专门致电于我,对此栏目的开设表示肯定,并给予指导。

    《侍诊日记——跟路志正教授学医》一书总结了国医大师路志正对学中医的观点:学中医要由浅入深,中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不但要学中医基础,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可以看一些中国古典著作、国学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即“学医之功在医外”。

    《傅青主女科·序》指出,“执成方治今病,古今之大患也,犹如拆旧屋盖新房,不经大匠之手,如何经营得宜?”在西医检查决定诊断的今天,书中指出,“辨证莫受西医诊断影响”,给现代中医如何摆脱西医指标,正确中医辨证以启迪。目前,很多中医人员远离了中医宏观的思维方式,热衷于用现代量化的指标以及点线式的思维方式或者是用实验研究来诠释中医。比如说高血压的治疗,很多人一见血压高就认为是肝阳亢盛,而血压不高就不会出现肝风内动,这正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看法,通过跟师学习,作者认识到之前一见到眩晕就用清肝熄风之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常不能取效的原因,若忽视四诊辨证,单纯凭借西医诊断处方,常不取效。

    《后汉书》云“诸病不治,常得中医”,人体贵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调治之法,可谓是中医学的神髓。所谓善诊者未必善治,针对人们对于虚证的治疗,久虚不能峻补。如果用附子、肉桂等气味俱厚者,势必耗损气阴,不胜药力,反出现不适症状。应用益气养阴为主,少佐以温通之桂枝,通行表里,燮理阴阳,使气血充盛,阳气自复。

    口传心授、跟师临证是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高欣编辑慧眼识珠,通过《侍诊日记——跟路志正教授学医》向人们展示了作者跟师学习的经历。该书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中医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方法,对于没有机会跟随名师者,提供了学习的思路。

更多中药材
  •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胃镜检查这个话题,那么胃镜对于我们消化系统疾病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检查手段,那么现在的胃镜其实跟过去比,已经进步非常之多了,一个是镜身呢,比较柔软,比较细,现在这个胃镜检查呢,其实是一个常规的检查项目,哪些疾病需要检查,实际......
  • 前几天在临床看到一个患者,女性,40岁左右吧,然后她来看的是左上腹啊,左上腹有点疼痛,这种疼痛啊是若有若无的啊,就像抽筋儿,又像岔气一样,那么别的方面呢,她感觉不是很明显,她认为自己有这个慢性胰腺炎,为什么呢,是因为她在一次体检当中,CT提......
  • 首先呢,一个就是唇舌无力,可能临床上很多人都不会注意,怎么知道这个舌头和嘴唇儿没有力量呢?其实在这点上,中医我们常说的懒言少语,不愿多说话,这也是唇舌无力的一个表现。还有一点呢就是。舌头有齿痕,包括嘴唇的干裂,嘴唇的颜色的改变,这些都可以说......
  • 这个患者是一个王女士, 28岁,她的主诉便秘症状有十余年,这个患者是大便呢,平常是三五天一次,最近这患者发现呢,就是她有便意,但到厕所的时候就没有力气排出,爱出汗,气短,大便其实不是很干硬,成条形的,有时候会有黏滞不爽,有胃胀,有腹胀的一些......
  • 这个是临床上消化系统一个比较常见的疾病,很多原因都可以造成糜烂性胃炎,比如说我们的常见的是胆汁反流啊,对我们的胃黏膜造成损害,可以造成这个糜烂性胃炎,具体来说,在胃镜下为什么称为?糜烂为什么有时候称为浅表,简单跟大家说一下,就是浅表吧,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