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答严XX代友问痰饮治法

    原问:

    敝友患寒饮喘嗽,照方治疗未效。据其自述病因,自二十六岁六月遭兵燹,困山泽中,绝饮食五日夜,归家急汲井水一小桶饮之,至二十一岁六月,遂发大喘。一日夜后,饮二陈汤加干姜、细辛、五味渐安。从此痰饮喘嗽,成为痼疾。所服之药,大燥大热则可,凉剂点滴不敢下咽。若误服之,即胸气急而喘作,须咳出极多水饮方止。小便一点钟五六次,如白水。若无喘,小便亦照常。饮食无论肉味菜蔬,俱要燥热之品。粥汤、菜汤概不敢饮。其病情喜燥热而恶冷湿如此。其病状暑天稍安,每至霜降后朝朝发喘,必届巳时吐出痰饮若干,始稍定。或饮极滚之汤,亦能咳出痰饮数口,胸膈略宽舒。迄今二十六七载矣。近用黎芦散吐法及十枣汤等下法,皆出痰饮数升,证仍如故。《金匮》痰饮篇及寒水所关等剂,服过数十次,证亦如故。想此证既能延岁月,必有疗法,乞先生赐以良方,果能祛病根,感佩当无既也。又《衷中参西录》载有服生硫磺法,未审日本硫磺可服否?

    答:

    详观来案,知此证乃寒饮结胸之甚者。拙拟理饮汤,愿为治此证的方,特其药味与分量稍为变更耳。今拟一方于下,以备采择。方用生箭芪一两,干姜八钱,于术四钱,桂枝尖、茯苓片、炙甘草各三钱,厚朴、陈皮各二钱,煎汤服。方中之义:用黄芪补胸中大气,大气壮旺,自能运化水饮,仲景所谓“大气一转,其气(指水饮之气)乃散”也,而黄芪协同干姜、桂枝,又能补助心肺之阳,使心肺阳足,如日丽中天,阴霾自开;更用白术、茯苓以理脾之湿,厚朴、陈皮以通胃之气,气顺湿消,痰饮自除;用炙甘草者,取其至甘之味,能调干姜之辛辣,而干姜得甘草,且能逗留其热力,使之绵长,并能缓和其热力,使不猛烈也。

    按:此方即《金匮》苓桂术甘汤,加黄芪、干姜、厚朴、陈皮,亦即拙拟之理饮汤去芍药也。原方之用芍药者,因寒饮之证,有迫真阳外越,周身作灼,或激其真阳上窜,目眩耳聋者,芍药酸敛苦降之性,能收敛上窜外越之元阳归根也(然必与湿补之药同用方有此效)。此病原无此证,故不用白芍。至黄芪在原方中,原以痰饮即开、自觉气不足者加之。兹则开始即重用黄芪者,诚以寒饮固结二十年,非有黄芪之大力者,不能斡旋诸药以成功也。

    又按:此方大能补助上焦之阳分,而人之元阳,其根实在于下,若更兼服生硫磺,以培下焦之阳,则奏效更速。所言东硫磺亦可用,须择其纯黄者方无杂质,惟其热力减少,不如中硫磺耳。其用量,初次可服细末一钱,不觉热则渐渐加多。一日之极量,可至半两,然须分四五次服下。不必与汤药同时服,或先或后均可。

    服药愈后谢函:

    接函教,蒙授妙方,治疗敝友奇异之宿病,连服四五剂,呼吸即觉顺适。后又照方服七八剂,寒饮消除,喘证全愈。

更多中药材
  • 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方子。枳术汤出自东汉大医张仲景《金匮要略》,该方由枳实、白术两味中药组成。枳实味苦,心酸,性温,归脾胃大肠经,苦难能降,是往下走的,刚好把上冲的那股气儿给降下来。我们常说脾虚生痰湿,气滞也会生痰,而且气滞的痰容易卡在咽喉,枳......
  • 第一消化不良,脾胃虚弱典型的临床表现就是消化不良,我们都知道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脾和胃不能很好的工作,那么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脘不适等症状。第二排便不畅,通常来讲,如果你脾胃虚弱了,那么下边就会出现两种状态,第一种呢,就是大便溏薄,甚至叫做......
  •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调节饮食,这是最不花钱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用药期间干锅烧烤,路边摊小吃,烟酒辛辣,通通需要忌口,平时啊,可以选择一些既清淡又有营养的容易消化的食物。第二,就是需要调节情志,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一些事情,让自......
  • 第一,我们胃痛,胃胀,两胁胀痛,嗳气,生气的时候加剧疼痛,与情绪相关的胃部症状,那么一般与肝气郁结,肝横逆犯胃它是有关系的,这个时候需要疏肝和胃来进行调理。第二,吐酸,夫酸者肝木之位,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盛,故为酸也。明代宫廷贤的论......
  • 今天就来和大家说一说归脾丸的其他的作用。归脾丸是中药著名的一个方剂,它的主要成分是党参、白术、黄芪、甘草、当归、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大枣等等的组成,它的作用是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所以它主要治疗的是心脾两虚,和脾不血,主治心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