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吐血证

    【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张××,年三十五岁,得吐血证,年余不愈。

    【病因】

    禀性褊急,劳心之余又兼有拂意之事,遂得斯证。

    【证候】

    初次所吐甚多,屡经医治,所吐较少,然终不能除根。每日或一次或两次,觉心中有热上冲,即吐血一两口。因病久身羸弱,卧床不起,亦偶有扶起少坐之时,偶或微喘,幸食欲犹佳,大便微溏,日行两三次,其脉左部弦长,重按无力,右部大而芤,一息五至。

    【诊断】

    凡吐血久不愈者,多系胃气不降,致胃壁破裂,出血之处不能长肉生肌也。再即此脉论之,其左脉之弦,右脉之大,原现有肝火浮动挟胃气上冲之象,是以其吐血时,觉有热上逆,至其脉之弦而无力者,病久而气化虚也。大而兼芤者,失血过多也。至其呼吸有时或喘,大便日行数次,亦皆气化虚而不摄之故。治此证者,当投以清肝、降胃、培养气血、固摄气化之剂。

    【处方】

    赤石脂(两半)生怀山药(一两)净萸肉(八钱)生龙骨(六钱捣碎)生牡蛎(六钱捣碎)生杭芍(六钱)大生地黄(四钱)甘草(二钱)广三七(二钱)药共九味,将前八味煎汤送服三七末。

    【方解】

    降胃之药莫如赭石,此愚治吐衄恒用之药也。此方中独重用赤石脂者,因赭石为铁养化合其重坠之力甚大,用之虽善降胃,而其力达于下焦,又善通大便,此证大便不实,赭石似不宜用;赤石脂之性,重用之亦能使胃气下降,至行至下焦,其粘滞之力又能固涩大便,且其性能生肌,更可使肠壁破裂出血之处早愈,诚为此证最宜之药也。

    【效果】

    将药煎服两剂,血即不吐,喘息已平,大便亦不若从前之勤,脉象亦较前和平,惟心中仍有觉热之时。遂即原方将生地黄改用一两,又加熟地黄一两,连服三剂,诸病皆愈。

更多中药材
  • 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1日《中国中医药报》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文,笔者认为,从养生学角度,强调扶正气的重要性是可以的,但是从《内经》原意来看,“正气存内”仅是“邪不可干”的基础之一。我们应当以《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为......
  •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满某,女,22岁,送货员。9月12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不适,说话时自觉下唇变厚5天。患者曾于7岁时得过面瘫治愈。5天前送货下乡,夜归着凉,晨起刷牙漱口发觉口角漏水,遂来我科要求针灸治疗。查:左额纹消失......
  • 新生儿硬化病系新生儿指以皮肤皮下脂肪组织硬化、水肿为特点,同时伴有体温不升,反应低下,拒乳,以及全身各系统功能低下或受到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是新生儿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病因主要与寒冷、感染、窒息,早产等多种病理因素有关。本病多发生于寒冷的冬......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炙黄芪20克,茯苓20克,木香15克,槟榔15克,干姜9克,焦白术20克,当归25克,砂仁18克,石斛20克,黄连9克,炙甘草9克,党参20克,炒杜仲15克,苏梗15克,青蒿15克,鹿茸9克,山药25克,......
  • 急性脊髓炎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多发生在感染之后,炎症常累及几个脊髓节段的灰白质及其周围的脊膜,并以胸髓最易受侵。本病有三大临床特点:病损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