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黄胆兼外感

    【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苏媪,年六十六岁,于仲春得黄胆证。

    【病因】

    事有拂意,怒动肝火,继又薄受外感,遂遍身发黄成疸证。

    【证候】

    周身黄色如橘,目睛黄尤甚,小便黄可染衣,大便色白而干,心中发热作渴,不思饮食。其脉左部弦长有力且甚硬,右部脉亦有力而微浮,舌苔薄而白无津液。

    【诊断】

    此乃肝中先有蕴热,又为外感所束,其热益甚,致胆管肿胀,不能输其胆汁于小肠,而溢于血中随血运遍周身,是以周身无处不黄。迨至随血营运之余,又随水饮渗出归于膀胱,是以小便亦黄。至于大便色白者,因胆汁不入小肠以化食,大便中既无胆汁之色也。《金匮》有硝石矾石散,原为治女劳疸之专方,愚恒借之以概治疸证皆效,而煎汤送服之药须随证变更。其原方原用大麦粥送服,而此证肝胆之脉太盛,当用泻肝胆之药煎汤送之。

    【处方】

    净火硝(一两研细)皂矾(一两研细)大麦面(二两焙热,如无可代以小麦面)水和为丸,桐子大,每服二钱,日两次。此即硝石矾石散而变散为丸也。

    【汤药】

    生怀山药(一两)生杭芍(八钱)连翘(三钱)滑石(三钱)栀子(二钱)茵陈(二钱)甘草(二钱)共煎汤一大盅,送服丸药一次,至第二次服丸药时,仍煎此汤药之渣送之。再者此证舌苔犹白,右脉犹浮,当于初次服药后迟一点钟,再服西药阿斯匹林一瓦,俾周身得微汗以解其未罢之表证。

    【复诊】

    将药连服四剂,阿斯匹林服一次已周身得汗,其心中已不若从前之渴热,能进饮食,大便已变黑色,小便黄色稍淡,周身之黄亦见退,脉象亦较前和缓。俾每日仍服丸药两次,每次服一钱五分,所送服之汤药方则稍为加减。

    【汤药】

    生怀山药(一两)生杭芍(六钱)生麦芽(三钱)茵陈(二钱)鲜茅根(三钱,茅根无鲜者可代以鲜芦根)龙胆草(二钱)甘草(钱半)共煎汤,送服丸药如前。

    【效果】

    将药连服五剂,周身之黄已减三分之二,小便之黄亦日见清减,脉象已和平如常。遂俾停药勿服,日用生怀山药、生薏米等分轧细,煮作茶汤,调入鲜梨、鲜荸荠自然汁,当点心服之,阅两旬病遂全愈。

    【或问】

    黄胆之证,中法谓病发于脾,西法谓病发于胆。今此案全从病发于胆论治,将勿中法谓病发于脾者不可信欤?答曰︰黄胆之证有发于脾者有发于胆者,为黄胆之原因不同,是以仲圣治黄胆之方各异,即如硝石矾石散,原治病发于胆者也。其矾石若用皂矾,固为平肝胆要药,至硝石确系火硝,其味甚辛,辛者金味,与矾石并用更可相助为理也。且西人谓有因胆石成黄胆者,而硝石矾石散,又善消胆石。有因钩虫成黄胆者,而硝石矾石散,并善除钩虫,制方之妙诚不可令人思议也。不但此也,仲圣对于各种疸证多用茵陈,因最善入少阳之府以清热、舒郁、消肿、透窍,原为少阳之主药。仲圣若不知黄胆之证兼发于胆,何以若斯喜用少阳之药乎?是以至明季南昌喻氏出,深窥仲圣用药之奥旨,于治钱小鲁酒疸一案,直谓胆之热汁溢于外,以渐渗于经络则周身俱黄云云,不已显然揭明黄胆有发于胆经者乎?

更多中药材
  • 咱们这个人体,就好像大树一样,阴是什么?阴指的是阴液,就是我们体内的水液,气属阳,水属阴,那阴虚就是说我们的体内的水少了,就像大树一样,如果雨水少了,首先会表现出什么呀?就会表现出枝叶干枯,叶黄了,枝干变脆了,树叶上的水分变少了,表现到人体......
  • 大家好,中医讲的痰,通常痰湿并称,首先是有湿,湿聚成痰,那么湿和痰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主要是跟肺,脾,肾三脏有关,我们常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根。痰湿的形成跟这三个脏腑的功能异常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肺部生痰,肺部......
  • 大家好,到了秋天了,秋天当令的邪气,是以凉,燥为主,那么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来说,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那肺属金通秋凉,秋燥,所以这个秋的凉气和这个燥性,特别容易侵袭肺部,那最近我也发现周围的一些亲朋好友啊,还有这个病人,这一波儿感冒的病人比......
  • 中医常讲呢,肥人多痰,瘦人多火,就是胖的人呢多痰湿,瘦的人呢多阴虚火旺,瘦的人怎么吃也吃不胖,是什么原因呢?大部分是因为脾胃虚弱,吸收营养条件不行,吃完了之后吸收不了。所谓的瘦人多火呢,是指阴虚火旺,胃阴虚虚火旺盛导致什么呀?消谷善饥,就是......
  • 大家好,有些朋友啊,总觉得自己困,乏,没有力气,身体有一种沉重感,做什么事儿都没有精神,去医院体检,也没有发现什么指标异常,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从中医角度,主要有三大原因。主要就是虚实,咱们所说的虚呢?就是气血不足或者是肝肾不足,那每个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