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之我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历代医家对此都有各自的见解。有的认为春夏应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有人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元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孙政红等认为养乃“维护”之意。

    孙政红 李渡华 朱小静 徐江红 周计春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历代医家都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四时之气与阴阳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养乃“维护”之意,因为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阴阳会随着自然界阴阳消长而相应变化,即春夏阳长而阴消,秋冬阴长而阳消,并且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春夏养阳”,即合理而适当地将阳气维护在正常人体需要的状态,即顺应其自然而不去攻伐它,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然,青壮年因生理因素肾中阳气生长逐渐旺盛,而老年人肾中阳气生长则逐渐衰落,婴幼儿及儿童体质异于成人,易寒易热,变化迅速,这就需要人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饮食,自我调节。

    秋冬为什么要养阴呢?我们认为随着气候的转冷,人体毛孔越来越闭塞,浮游于外的阳气也逐渐内收,随着衣物的加厚和毛孔的闭塞,人体阳气通过体表消耗的较少,虽然秋冬季节人体阴长而阳消,肾中阳气生长减缓,但秋冬气候寒冷而干燥,冬季加上炉火、暖气的熏蒸,大家的共同感受就是夜晚和晨起口干舌燥,所以需要多喝一些水来润燥,但我们认为温润为主,即应喝热水,热水在体内运行快,能较好的缓解口渴,而且有助于毛孔开泻,毛孔为玄府,玄府畅通,才能保持人体健康。所以,秋冬养阴也是由于人体虽然阴长阳衰,但阳气内守相对燥热而采取的一种相对措施,所以秋冬养阴要以温润为,主即养阴又不伤阳气,即养收养藏,这样才能避免在下一季节发生病变。

    综上所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始终是为了维护人体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以适应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特性,使人体阴阳维持在相对的平衡状态,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这正体现了《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原则,即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能很好地预防疾病,逆之就要生病。

更多中药材
  • 组成 柴胡10克,瓜蒌根12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10克,大黄(酒浸)3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0克。功效 活血祛瘀,通络散结。主治 跌仆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亦可用治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
  • 肾脏之识众所周知,中医学的脏腑并非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是一个器官和功能的集合群,相关概念也因而呈现虚实相兼、过于抽象,且只有放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才能准确理解。在脏腑学说中,肾具有四个功能:一是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二是主水;三是主纳......
  • 每次整理胡希恕先生的遗作及学习《伤寒论》原文,总有不同的收获。而今整理其注解《伤寒论》的原文时,引起笔者深思的是论中的“一方二法”。此四字是方后注解,既往对此一读而过,未引为重视。但近几年常思考六经类证、方证的六经归类,对不少方证难以认定六......
  •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和(或)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导致心排血量显著、急剧地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和急性瘀血的综合征。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较常见,急性右心衰竭较少见,常见病因有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肺心......
  • 钟志明 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张某,男性,65岁。2011年5月12日由家人护送来诊。患者素有泌尿系结石史,先后在湖南某医院历经3次碎石,但结石未能排出,双肾仍然积水。刻诊:患者脸色青灰,口唇青紫,神疲乏力,少言寡语,表情淡漠,时有恶心呕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