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小儿捏脊治未病

    王君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

    捏脊是运用中医的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为指导,通过推、拿、提、捏等手法直接对脊背部进行刺激而疗疾健身。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多个层次,将预防思想贯穿于疾病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笔者在治疗小儿疾病时,重视“治未病”思想,注重发挥捏脊疗法在此方面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基本操作

    患儿取俯卧位,术者站立于患儿左侧,双手拇指抵住腰骶部长强穴附近脊柱两侧皮肤,食、中二指指腹与拇指相对合力将皮肤捏起,做翻转和捻捏递送动作,同时双手不断向头侧方向缓缓移动,自下而上提捏皮肤至大椎穴。其中第3遍起,每向前移动3次,双手在水平方向呈90°角用力将皮肤向上抻拉抖动一下,以皮下椎节有响声为度,即“三捏一提法”,共行5~8遍。然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按于脊柱两旁的膀胱经各腧穴自上而下按揉3遍。最后沿脊柱上下轻轻行擦法10~15次。

    注意事项

    1.操作时要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低于20℃,捏脊施术者手不能太凉,以免小儿着凉感冒或哭闹。2.捏脊前应用温热毛巾擦背,在捏脊部位涂上滑石粉或爽身粉,以减轻捏脊时手对皮肤的摩擦,并用双手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并可减少患儿惧怕心理。3.捏脊后用大拇指按揉脊柱两旁及行擦法时,动作要轻柔和缓,切不可用力过猛。

    应用举隅

    病案1:预防食积发热。患儿,男,5岁8个月。自幼脾胃功能欠佳,经常出现食积发热,少则每月1次,多则1个月4~5次。发病时多为低热,体温在37.5℃~38.5℃,伴口渴、腹胀、大便干燥或酸臭、矢气臭秽,有时肠鸣泄泻,痛随泻减,不思饮食,舌苔厚腻或垢,脉滑或实。遍尝干酵母片、健胃消食片、乳酶生、胃蛋白酶合剂、多酶片、大山楂丸、保和丸等,药停则发。家长苦不堪言,经人介绍前来求治。当时尚未发热,测体温36.6℃,大便2天未行,查舌红苔厚微黄、口臭、腹胀、纳差。当时行捏脊1次,后连续3天,每日治疗1次,食欲好转,舌苔薄白,大便每日一行,体温保持正常。后嘱其母亲常查看小儿舌苔,发现舌苔变厚即在家自行为小儿捏脊,每日1次。半年后偶遇,小儿面色红润,个长体胖,与此前判若两人。询知其母现每天睡前必为其捏脊,再未出现食积发热,小儿也已为此成习惯。

    按:利用察舌苔预知食积将至的经验方法,采取捏脊疗法,消食化积,预防习惯性的食积发热,防患于未然,属未病先防。舌苔最易反应胃气。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食积患者总是在发病前2~3天先出现舌苔厚腻的变化。通过捏脊或者药物及早治疗,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防止食积及其导致的发热。捏脊的部位是人体背部正中的督脉以及旁开督脉的夹脊穴和背俞穴。督脉贯穿脊柱,属脑络肾而总督一身之阳;夹脊穴和背俞穴具有补益脏腑气血、健脾和胃宽中等作用。捏脊疗法同时刺激了上述经脉,可使脏腑气血调畅,脾胃健运纳增,食不积而热不发。有人报道,捏脊疗法能使血清淀粉酶、胃蛋白酶和胆碱酯酶等各种消化酶活力增加,提高小肠吸收功能。此外,捏脊对于小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病患均有较好的效果,可增强患儿体质,预防疾病发生。

    病案2:阻断发热致痉。患儿,女,3岁,湖北宜昌人。

    自幼体质娇弱易感冒,每感冒必高热,高热若不及时消退,体温39.5℃以上必四肢抽搐、项背强直,持续数秒到1分钟左右。发作时须输液或灌肠退热,配合针刺止痉。昨日来郑探亲火车上受凉感冒,家长恐怕再次惊厥而来我院求治,儿科介绍我科欲求针灸治疗。时下哭闹不止,体温37.8℃,鼻塞流涕,咳嗽咳痰,腹泻,苔薄腻,食指络脉从风关透向气关,色鲜红。证属伤寒太阳表证。家长要求尽快退热,防止高热致痉。当时即为患儿行捏脊疗法,每次在行至大椎穴部位时稍用力提捏3下,使患儿大声啼哭。治疗后休息半小时,测体温37.3℃,嘱其母晚上睡觉前再捏脊1次。次日上、下午在门诊各治疗1次,热退身凉,察食指络脉隐于风关,色淡红。第3天回宜昌,电话询知未再发热,其母在家自行捏脊巩固3天病愈。

    此后,每当感冒初起,其母必及时捏脊,从此远离高热惊厥,感冒发生也越来越少,体格逐渐健壮起来。

    按:针对习惯性高热致痉患儿,利用捏脊疗法提前退热,阻断病程进展,防止发展到惊厥状态,属既病防变。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小儿素体娇嫩,抗邪能力不足,冷热不知调节,易为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体表,致卫阳被郁而发热,加之小儿天生“阳常有余”,外感风邪则“易从阳化热”,导致高热难退。捏脊疗法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按摩,既可利用其物理刺激作用而发汗解表,又可疏理经络,恢复脏腑功能,达到扶正祛邪之效。研究证实,捏脊疗法可以提高以双歧杆菌为代表的厌氧菌数量,改善菌群分布结构,恢复机体的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可以使小儿外感发热患者体温下降,症状改善。临床中遇到外感发热患儿采用单纯捏脊疗法或配合药物治疗,多能取得满意疗效。

    病案3:防止咳嗽复发。患儿,男,4岁。以反复咳嗽气促1个半月为主诉入我院儿科病房。入院时,患儿无发热,咳嗽无力,痰白清稀,动则气喘、汗出,形体消瘦,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胸部x线片示:双下肺肺炎。患儿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中医诊断为:肺炎喘嗽——肺脾气虚型。入院后予中药以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为法,经治11天痊愈出院。出院时,由儿科介绍来我科求推拿巩固治疗。为行捏脊疗法,每日1次,连续治疗1周后,教会患儿母亲操作,嘱其继续每日1次给患儿捏脊。1年后因细菌性腹泻前来就诊,询知其母常为其捏脊,现很少感冒咳嗽,体质日渐强壮。

    按:此案利用捏脊疗法对疾病刚愈、且有反复发作上呼吸道感染而咳嗽的患儿进行预防性治疗,而起到防止复发的作用,属病后防复。病后防复,古称“差后防复”,是指疾病刚痊愈,正处于恢复期,但正气尚未复元,因调养不当,旧病复发或滋生其他病者,事先采取的防治措施。或指疾病症状虽已消失,因治疗不彻底,病根未除,潜伏于体内,受某种因素诱发,使旧病复发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功能均不足,尤其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肺、脾、肾三脏虚损而致卫外不固,反复感邪,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发病关键不在邪而在于正气不足。捏脊疗法通过刺激督脉、膀胱经等经络以及肺俞、脾俞、肾俞等背俞穴,能有效地培元固本,补气、健脾、强肾,补益气血,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从而抵御外邪入侵,有效防止外感复发。此外,临床中遇到伤食腹泻、遗尿等儿科常见病证,运用此法均能达到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效果。

更多中药材
  • 高血压病人除了日常规律服用降压药之外,早晨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这三件事儿,第一就是起床过猛,或者这个早晨起来还没有服药的情况下。就开始锻炼身体,剧烈运动,这样,对血压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会使血压迅速升高,严重的,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因为我们......
  • 咱们首先说脾虚,脾虚它主要的症状是乏力,气短,中医讲,脾主气,脾主要运化气血,脾虚的时候,当然了气不足,气不足就会乏力,气短,没有劲,胸闷。脾虚,脾胃是相等的,那脾虚的时候食欲不振,没有胃口,不想吃饭,吃完了之后,也觉得不消化,然后,会有大......
  • 第一个,就是劳累过度,主要是指重体力劳动者,还有久站久立久坐的这些人,通常重体力劳动者,要搬重物,那么这个腰就要吃力,长此以往,就会对这个腰椎,还有周围的肌肉造成损伤,那平时工作的时候,需要带上相应的护具,来保护这个腰部,久坐久立的人应该适......
  • 大家都在关心自己的血管堵没堵,总会想很多办法去验证它,我们现在讲的常见的冠心病应该是冠脉堵塞50%以上才能确诊,那么一般出现症状,在75%以上,这个时候才考虑下支架,那下支架要造影,毕竟,还是有一些创伤和风险的,这个下完支架之后,暂时的血管......
  • 咱们现在,营养比较过剩,人摄入热量比较高,所以现在不管是冠心病,高血压,还有糖尿病,发病的年龄,都日趋前移了,所以很多人就说应该吃得少,甚至以前我们这个古代的一些传统的观念,也提出过,叫过午不食,因为这样是最健康的。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