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盗汗未必尽属阴虚

    马家驹 陈见纺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

    盗汗,指寐时汗出,觉时汗止之证。盗汗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历代医家多责之于阴虚。“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一语耳熟能详,但害人亦不浅。故历代医家对“阴虚盗汗”亦多持不同意见。如《丹溪心法·自汗》曰:“盗汗属血虚、气虚”。《景岳全书·汗症》云:“盗汗亦多阳虚也。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故在临床上,绝不可泥于“阴虚盗汗”之谓,必须要四诊合参、辨别六经方证,即《伤寒论》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今年国庆节期间治疗一例严重盗汗,即深刻说明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患者王某,男,44岁,入院诊断风寒湿痹,患者盗汗一年余,曾在院外服用玉屏风散、锻龙牡、浮小麦等之类中药近月余,黄芪用至50g而不效。入院后,一方面采用艾灸关节以温经散寒。但患者主诉为汗出不适,观其症状,只有盗汗,稍有恶风,晨起枕头因汗出而全湿透,口微干,不苦,二便调,舌淡苔薄、脉沉。以六经来判,病位在表,属太阳病,为营卫不和,正邪交争造成的盗汗。再三思考后处方如下:麻黄10g,桂枝10g,生石膏45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5枚,炙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医院代煎。服用第一剂后,晨起汗出即明显减少,二剂后,晨起只有颈前微汗出,无不适,三剂则愈,患者极满意。

    《伤寒论》201条:但浮者,必盗汗出。又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其于盗汗之证,非若自汗有实者,悉当和表而已,不可不知也”。脉浮为在表,故盗汗属于表证。该患者白天活动的时候并无汗出,而是夜间盗汗,分析如下:白日阳气温熙脏腑,因而分散而无力与邪相争,故无汗。夜间脏腑得到休息,正气得到一定恢复,从而有能力与邪相争而汗出。但因日久津液受损,正气不能通过汗出而驱除外邪,故盗汗缠绵而不愈。虽病位在表,属太阳病外邪不解,但津液已虚,正如《伤寒论》第27条“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故治法为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辨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此案只有盗汗一症明显,根据六经辨证,除外里证、半表半里证,从而判断为病位在表,为太阳未解、邪气在表,以麻黄、桂枝、白芍、生姜发汗解肌祛邪、调和营卫,同时佐以生石膏监制麻桂辛温之性,以免大汗,同时兼清郁热。姜、草、枣益气健脾顾护正气。从而达到表解邪去而津液不伤,故盗汗自止。

更多中药材
  • 教大家一个方法,用30到50克黄芪加适量的水,用黄芪煮出来的水再用来煮大米,黄芪是大补元气的中药,它能补气,所谓气呢,是一种能量,气不足的时候啊,就疲劳,耐力差,我们用这样的一个黄芪水煮粥煮饭,连着吃一周,一般气虚的人就会感觉有改善。......
  • 当我们身体得了风寒感冒的时候,千万别再喝冷水!《灵枢》记载,“形寒,寒饮则伤肺”,就是说呢,身体受了风寒,再喝凉水,两韩共同侵袭,就会损伤肺脏。......
  • 夏季感冒与其他季节不同,夏季呢,天气湿热,我们又喜欢在空调房里面吃西瓜、冰棍,这个时候容易形成外感风寒夹湿证。有个治疗暑湿感冒的方剂叫香薷散,出自《温病条辨》香薷九克,白扁豆、厚朴各六克煎煮。此方呢,在治疗暑热的同时,还能兼顾脾胃,祛脾胃之......
  • 所谓病从口入,戊肝病毒会通过被污染的饮用水、肉类、海鲜、蔬菜、水果等直接或间接的经消化道传播。大多数人呢,被感染后会出现恶心、疲劳、胃口不好、黄疸等症状。不干呢是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其次它还会通过接触母婴血液等进行传播。而戊肝目......
  • 近期多地疫情高发,很多人呢都在家居家隔离两周,甚至更长时间,这个有些人就开始睡眠逐渐不规律了,白天睡,晚上呢熬夜,要么追剧,要么打游戏,有些朋友问我呢,这算不算熬夜啊,这个睡眠时间也够啊,我也没有整天都不睡,我要告诉大家,这也是熬夜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