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内伤发热中医辨治四法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

    临床观察发现,内伤发热以伤食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和五脏积热为多见,分此四型辨治常能获得满意疗效,现简述如下:

    伤食发热 症见身肤发热,暮夜热重,腹壁烧灼,手足心烧,夜卧不安,不欲饮食,嗳腐呕恶,腹胀便秘或泻下腐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本证多因脾胃虚弱、乳食所伤,以致脾虚不运、乳食不化、饮食内停、瘀积化热而见发热。治宜消食导滞、清热化积。方用保和丸加减。药用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槟榔、二丑、连翘、胡黄连、青蒿。恶心呕吐者,加藿香、竹茹;脘腹胀痛者,加厚朴、木香;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身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气虚发热 症见发热绵绵,恶风自汗,神祛气短,易受外感,面色黄白,舌淡,苔白,脉细数无力。此种发热多由于素体虚弱,或大病之后元气亏虚、卫阳不固、营卫不和,以致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气浮越于外而发热,正如李东垣所云:“内伤元气,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即是其义。治宜益气清热,调和营卫。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脾虚纳呆者,加麦芽、山楂;心悸自汗者,加麦冬、五味子;阴火内生者,加黄柏、知母。

    阴虚发热 症见低热不退,夜间为甚,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自汗,心烦少寐,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本证常见于高热之后阴液亏损或大病之后阴阳失调、金燥水亏、虚火上炎以及劳极损肺、肺伤津耗而致骨蒸潮热者。经云:“阴虚生内热”,即是之谓也。治宜养阴清热。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药用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白薇、银柴胡。舌红口干者,加天花粉、麦冬;心悸多汗者,加麦冬、五味子;食欲不振者,加山楂、乌梅、麦芽;干咳少痰者,加沙参、紫菀、冬花;午后热甚者,加知母、黄柏。

    五脏积热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香燥之物,则辛辣走串,香燥动火;多食温热峻补之营养佳品,助火升阳,阳火升动则致脏腑生热熏外而身热不己。心脾积热则口舌生疮;肺肝积热而两目赤红;肺火炽盛而咳嗽鼻出血,鼻孔赤烂;肝胆热盛而见双耳流脓;脾胃积热而见口臭便秘等症累见发热而不鲜。心火亢盛当用导赤散(生地、竹叶、木通、甘草梢)清心火毒;肝胆热炽当用龙胆泻肝汤清肝利胆;心脾积热当用导赤泻心汤(生地、木通、竹叶、黄连、大黄、甘草)泻热通腑;肺热鼻出血者当用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清热泻肺。

更多中药材
  • 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作用,就像某样东西上的不同部位,它们的作用可能不同,像乌柏根的皮,乌柏苦、微温、有小毒,有杀虫、解毒、利尿、通便的功用,而乌柏根的皮用于水肿胀满,有泻下逐水的功效,对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用之有消除腹水功效,所以也有用乌柏根......
  • 家里老人几乎都有风湿病,每年都会帮他们买不少可以减少风湿疼痛的药,吃的药丸,贴的膏药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药,每次去中药店选配药材时,中医们往往会加入一种叫红大戟或者京大戟的药草,这2种药材的主治功能相近,只是其配药量上面会有一定的差异,京大戟有......
  • 看中医药书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词,红大戟;本是无异,却逐渐被这图文并茂的野草野花吸引,其中,有一种植物,红色茎,绿色的叶片,深绿的老叶上拖着浅绿的新芽,颜色过渡的倒是别致,它是红大戟,不仅外表红色,折断的茎里也是红褐色,又因为根部长得像红薯......
  • 芫花跟薰衣草花很相似,芫花的花开的比薰衣草的要稍大些,况且芫花不仅仅是好看而且芫花根还可以用作中药,很多人都不知道吧,都以为芫花只是用来欣赏的,好吧好吧,既然这样我就向大家答疑,说说芫花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芫花根的功效,逐水,解毒,散结。......
  • 它在我的家乡常有,老叶鲜绿色,新野嫩绿色,层次交替、变化明显,俨然一件艺术品,亦或一副水彩画,它是甘遂,是我国的特有,虽说它的茎叶美丽,可入药的呢,却是其根部,常生于矮坡、沙地或田边路旁,因为可以入药,现在已经被人工种植,味苦、性寒,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