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辨清阴阳是治病之本

    李福海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医院

    2007年开始,我跟随国医大师路志正学习,充分感受到了大医的诊病理念,通过学习,自己对老师的治学思想有了初步了解,临床诊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一年后我参加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这得益于路老的点拨。为了进一步学习路老的学术思想,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安排的研修任务,从2009年开始,我又开始跟路老学习,现将学习中自己的点滴体悟记录下来,供同道讨论。

    张某,女,60岁。全身浮肿,蛋白尿多年,腰膝酸痛怕冷、面色少华,舌胖、质暗红,苔少,脉弦细滑。我问过诊后(路老看病前要先经我们问诊写病历),心想本病似属肾阳虚衰,水失气化所致,应温阳利水为主,使用桂附类药物。路老看过病人,对我们说“看他舌苔甚少,当属阴亏之象”处方:五爪龙30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黄精12克,山药15克,玉竹10克,丹参15克,炒麦冬12克,制首乌12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5克,炒菟丝子15克,芡实18克,川怀牛膝15克。另加服杞菊地黄丸。

    看过路老方子后,我就想,方中用了滋补肾阴和填精之品,以调整蛋白漏出过多之偏,还有温阳利水健脾固精之药,以调整水液代谢失常,防止阴精进一步丢失,其中补阴药明显多于补阳药,此乃阴阳互根之道。

    世间万物,皆分阴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互相依存,还能相互转化,自然界如此,社会如此,人体也如此。能掌握人体阴阳之道,就能明白中医治病的道理。所以《黄帝内经》用了大量篇幅,阐述了阴阳学说,如《素问阴阳应像大论》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记得在上大学时,我的内科老师在讲课前给我们先说了一句话,“今后你们谁能把阴阳分清,就快学好中医了”,当时听了很不以为然,后来到了临床后,遇到疑难病,辨证困难时,就越来越理解老师这句话的含义了。

    过去,中医将人体分成若干体质,有阴虚型、阳虚型等等,但具体到某个人讲,没有一个具体标准,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还可相互转化,是其常道,所以有许多人往往是几种体质相结合,这就给我们辨证增加了难度。在治疗疾病时,更应该掌握好阴阳之道。自然界中,春夏阳气旺,也有天气阴霾之际,秋冬阴气盛,亦有阳光普照之时,且阴阳二气旺到一定程度,就预示着另一方增长的开始。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太极图,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何将阴阳之道运用到人体,驾驭其平衡之术,确为医之王道。

    就这一位病人讲,浮肿、腰酸怕冷,确为阳虚之侯,但细观其舌脉,又有明显的阴亏之象,说明病始于阳虚,日久累及于阴,所谓“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由于阳虚,卫外不固,使阴精不能内守,至阴阳两虚。路老最终以舌脉为依据,参考症状表现,制定了治疗方向,这体现了两方面意义:1.古人讲,“证有假而脉无假,脉有疑似而舌苔存真”,说明舌苔望诊最具客观性;2.在阴阳偏颇症候疑似之时,可阴阳双调,把握平衡,所谓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言,“善补阳者,须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须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至于调补阴阳药物搭配量之多少、味之多寡,就要看医生临证掌握了,其中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更多中药材
  • 春夏之际,桑葚正当时。眼下又是桑葚上市的时节,对热衷于养生的朋友来说,这酸甜可口的果子,可是一味“良药”。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就已是我国皇帝御用的补品,历代医家也极其推崇,在民间更是有“人间圣果”、“补血果”之称。中医将药食同源的中药称为“......
  •  夏季体内湿气太重,会导致我们身体不适、胃口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想要摆脱湿气,除了用一些中医祛湿方法祛除湿气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需要注意。生活中的很多坏习惯,都可能会加重湿气。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聊,生活中那些可能加重湿气的习惯。会让......
  • 药膳养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药膳食疗是通过食物与药物的结合,以达到养生防病,滋阴壮阳,促进疾病病人康复等作用。那么中医的药膳养生都有哪些特点呢?药膳又是如何分类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药膳的分类根据药膳的目的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种......
  • 紫苏在中国通常被用作传统中药,而日本人则主要将其用于烹饪,特别是在吃生鱼片时和食用刺身时。在我国一些地区,紫苏还被用作蔬菜或茶。紫苏是我国流传千年的名药,一片小小的叶子,就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且有很多的部位都是可以食用,可以说全身都是宝。什......
  • 在农村长大的小伙伴,对于车前草这种植物并不陌生,在很多的资料当中都有记载,这可是药食同源的一种植物。车前草又叫猪耳朵草,它的药用价值是比较高的,而且生命力比较完全顽强,分布范围特别广,小时候经常会看到它的身影。很多人都知道车前草是可以入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