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润肺止咳”勿滥用

    夏津滨 山西中医学院

    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根据季节、气候、地区、病人体质、年龄的不同等特点而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如北方寒冷而少雨,其病多燥,秋冬季节,寒邪与燥邪杂至,更为多数医家所认可,故医家多在秋冬季治疗外感疾病时采取润肺止咳法,滋阴润肺药自是必不可少的。

    但在临床上虽应重视常理,也不可忽视特例。反观2009年秋冬季节,雨雪较多,在笔者看来,此季正是湿热病流行之季,临床所见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外感疾病,一般表现为舌苔黏腻,或黄或白,而口不渴,是湿之候。湿热病四季皆有,多由外感之湿或从雨露而得,对于2009年秋冬季节的外感疾病,采用湿热病的辨证思路,在临床上屡用屡效,现仅列举一病例,请同道指正:

    李某,女,52岁,咳嗽半月余,经医用润肺止咳的汤药及止咳糖浆等无效,反而加重,前来求治。

    初诊:咳嗽,晚上甚,患者每届冬季,易咳,咽痛,胸闷,声音嘶哑,痰多,纳减,舌暗红苔腻,脉微数,投以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藿香12g,白蔻仁(包)9g,茵陈9g,滑石(包)18g,通草9g,石菖蒲9g,黄芩9g,连翘15g,浙贝母12g,射干12g,蝉衣9g,桔梗9g,炒杏仁12g,3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二诊:服药后,咳嗽减,痰多,舌苔仍腻,嘱再服两剂。

    三诊:痰多,它症皆无,舌红苔薄白脉缓,投以二陈汤加减。

    处方: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桔梗9g,浙贝母9g,全瓜蒌12g,炒苏子12g,生甘草3g,生苡仁15g,3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服药后痊愈。

    按:现在很多人名为辨证,其实是依据西医病名开药,则离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远矣。上述病人病因病机其实并不复杂,然却投以润肺止咳,实在令人费解,先医误用寒凉滋腻则湿邪愈盛,克伐阳气,不仅湿不能去,反而凉伏于中焦,气机不利,邪无出路,反而加重,此时治法应给邪以出路,湿邪开则三焦畅。湿邪黏滞,病难速已,其来也渐,其去也迟,治宜宣化三焦,分消湿邪,三焦通畅,气机才可通畅,咳嗽诸症自消。在临床上我们应活学活用,因气候而用药。

    古之医者,著书立说,谆谆教导后世医家:凡为司命之士(古称医生为司命之士),必须重视人之生命,立方选药,不可粗疏,并严告诫,常观死于病者少,死于医者多,切勿草菅人命。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脱离了辨证论治就脱离了中医的灵魂,不仅不会减轻患者的痛苦,反而加重了病情。

更多中药材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四磨汤出自宋代严用和之《剂生方》,方精药专,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药组成,具有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之功,主治正气不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所致之气逆喘息,胸膈不适,烦闷不食之证。观当今之世人,多精神压力大,或见情绪失调......
  • 潘树和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伤寒论》曰:“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痞即闭塞不通,心下(胃脘部)有堵塞不适之感。《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要长期服用,膏方的包装储存直接影响膏方的疗效。如果膏方贮存不当,服膏时就会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为了使膏方在服用期间保质而充分发挥药力以达到调补的目的,膏方的存放方法至关重要。在膏方制作后,首先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
  • 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1日《中国中医药报》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文,笔者认为,从养生学角度,强调扶正气的重要性是可以的,但是从《内经》原意来看,“正气存内”仅是“邪不可干”的基础之一。我们应当以《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为......
  •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满某,女,22岁,送货员。9月12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不适,说话时自觉下唇变厚5天。患者曾于7岁时得过面瘫治愈。5天前送货下乡,夜归着凉,晨起刷牙漱口发觉口角漏水,遂来我科要求针灸治疗。查:左额纹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