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治口疮

    张奇文 山东省卫生厅

    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若溃疡面积较大,上覆糜腐,称为口糜;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伴发于其他疾病之中。婴幼儿较为多见,预后良好。若体质虚弱,则口疮反复出现,迁延难愈。

    本病在辨证上,一要辨虚实。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溃烂及疼痛较重,局部有灼热感,或伴发热者,多为实证;起病缓,病程长,口腔溃烂及疼痛较轻者,多为虚证。二要辨脏腑。舌上、舌边溃烂者,多属心;口颊部、上腭、齿龈口角溃烂为主者,多属脾胃。在治疗上,实证治以清热解毒;虚证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风热乘脾

    症见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烂,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焮红,口臭涎多,因疼痛而拒食,烦躁不安,或伴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象浮弦数。此为外感风热邪毒,内应脾胃,上熏口舌所致。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用凉膈散:黄芩9克,连翘12克,栀子7克,大黄5克,芒硝5克,竹叶6克,薄荷7克,甘草3克。若大便不实者,可用泻白散:藿香7克,栀子6克,石膏10克,防风6克,甘草3克。

    若为口疮实证伴发热者,也可用以下验方:大青叶、鲜生地黄、生石膏、芦根各15~30克,玄参、赤芍、丹皮各6~10克,甘草3克。

    本证可用锡类散少许,涂敷患处,1日2~3次。

    心火上炎

    症见舌上、舌边溃烂,色赤疼痛,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此为心火炽盛,邪热循经上炎所致。本证以口腔局部症状为主,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治法:清心泄热。方用泻心导赤汤:黄连5克,生地9克,竹叶9克,木通3克,甘草3克。若口渴甚者,可加生石膏12克,天花粉9克以清热生津。若尿少者可加车前子9克,滑石9克以利尿泻热。外涂青梅散(见鹅口疮),1日3~4次。也可用冰硼散少许,涂敷患处,1日2~3次。

    虚火上炎

    症见口腔溃烂、周围色不红或微红,疼痛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或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象细数。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原。方用甘露饮(见鹅口疮)加肉桂1克。外涂口疮散(见鹅口疮)。若久泻或吐泻之后患口疮,治宜气阴双补,方用七味白术散加味:人参5克,茯苓6克,白术9克,藿香叶6克,木香4克,葛根12克,甘草3克,乌梅5克,儿茶0.5克。

更多中药材
  • 孙国印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女,55岁。2009年3月20日初诊。双眼反复流泪半年余。患者平素流泪,遇风更甚,伴视物不清,头晕乏力,气短,纳差,双手甲床色泽青紫,舌苔薄白,脉细涩,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功能性溢泪”,并用中......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是一种中药剂型,有别于一般“补品”,缓图起效是其特点之一。如果不坚持服用,急于求成,就达不到膏方养生保健、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膏方配伍中除了中药饮片外,参类、虫草等补益性中药,阿胶、龟板胶等胶类、糖等在配伍中占......
  • 编者按:王和伯(1891-1970年),海盐石泉人。17岁从师于晚清名医金子久先生,是金氏二百多弟子中的佼佼者,1912年在石泉悬壶开业,1918年即名噪乡里,声誉鹊起。1934年,迁硖石行医。1963年3月被浙江省卫生厅评定为海宁最早的“......
  • 秦淑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四磨汤出自宋代严用和之《剂生方》,方精药专,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药组成,具有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之功,主治正气不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所致之气逆喘息,胸膈不适,烦闷不食之证。观当今之世人,多精神压力大,或见情绪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