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牛蒡子习用心得

    赵丽萍 河北医科大学扁鹊医学社

    翻阅近代皮肤科专书,发现牛蒡子被用于火热咽喉肿痛者居多,甚至有些医者把它作为疗咽喉肿痛之专属药。余以为,牛蒡子利咽喉之功毋庸置疑,但如果仅仅把牛蒡子之功限定在这一功效上乃小视其用也。

    关于对牛蒡子功效的记载,《药类法象》曰:“主风毒肿。”《药性赋》曰:“散诸肿疮疡之毒。”《本草纲目》曰:“消斑疹毒。”《本草备要》曰:“消斑疹……散诸肿疮疡之毒。捣和猪脂,贴疮肿及翻花疮。肉反出如花状。”《本经逢原》曰:“散诸肿疮疡之毒,痘疹之仙药也。”《本草崇原》曰:“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外科精义》中记载“葛根牛蒡子”治大头病。在《外科正宗》中,陈实功的疔疮主治方和时毒主治方中多用牛蒡子。可见牛蒡子有治热毒或温毒所致疮疡肿痛之功,而且效果明显。

    2009年夏,余一好友因面部痤疮而苦闷,当时余习岐黄之术未满一年,仅略涉中药,听闻少许方剂而已,却也是初生牛犊无所畏惧,竟大胆为其诊治:其面部痤疮红肿且痛,大便干少,口干,饮水多,消谷善饥。脉数,右寸有涌动之感。余认为其肺胃火盛,故处方:麦冬10克,石膏20克,牛蒡子12克,连翘10克,槟榔10克,生地10克,天花粉12克,桔梗8克,薄荷8克,败酱草10克。

    方中以麦冬、生地滋其肺胃之阴;石膏清其肺胃之热;花粉生津缓其口渴;败酱草、槟榔推荡其肠中腐秽;以桔梗、薄荷引牛蒡子上行,疗面部赤肿;连翘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因并无把握,嘱其先服两剂。出乎意料,服药后吾友自述红肿大消,痛大减。余甚欢喜。故觉得牛蒡子、桔梗之类相配伍治疗面部红肿热痛功效显著,方悟普济消毒饮中牛蒡子是佐以桔梗、升麻之类上行以治头面赤肿的。

    今年3月初,余季节性过敏2个星期,面部有白色片状瘾疹,后误用某种外用膏剂致两颊红肿热痛,且头颅内热涨难耐。询问西医,告之皮肤受刺激后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余为自己诊脉:脉浮弦数,加之季节性过敏,想到重用牛蒡子应该能收到解毒消肿之效。遂处方:黄芩10克,蒲公英10克,丹皮12克,茯苓15克,牛蒡子15克,僵蚕8克,玄参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薄荷8克,黄芪10克,白芷10克。

    以黄芩清肝经之热,牛蒡、桔梗上行头面清热消肿,薄荷既疏肝清透又能引诸药上达。蒲公英助牛蒡清热消肿之功,丹皮、玄参凉血活血,以黄芪、白芷托毒生肌。余素来脾虚,故用茯苓、甘草护脾胃,恐众寒凉之药更伤其气。余内服加之外敷,一剂后红肿便消,头胀热症状完全消除。

    细思之,牛蒡子解毒消肿之功岂止于温病时毒,凡火热之毒而致疮痈者,无论咽喉肿痛、面赤热痛皆可用之,发于面部上焦之疮疡则加桔梗、升麻之类引之,其效甚显。

更多中药材
  • 这个病人呢,是一个45岁一个男性,是自己做生意啊,平时呢,应酬啊,酒局也比较多,他在这个公司例行体检的时候呢,发现重度脂肪肝,然后呢,血脂特别高,我看到他一个月之前的那个体检报告了,胆固醇是7.8,甘油三酯超过了12,他自己都说了,当时抽完......
  • 这个出汗的类型啊,有很多,中医把它分为自汗,盗汗,那还有一部分病人呢?是自汗当中的一种,是以上半身出汗为主,特别是在稍微活动之后啊,或者是吃饭之后啊,或者是喝点水,马上就出现上半身出汗,以头面或者头颈部为主。那这样的病人呢,我们就要认真的分......
  • 临床上,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过度的追求这些养生或者是健康,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或者以全素为主,甚至连蛋奶都不吃,临床上我们发现有个别老年人甚至因为控制这些饮食造成了营养不良,甚至是严重的贫血,是在临床上都发生过,这就得不偿失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
  • 大家好,大家呢都对三伏贴呢有所了解,它的完整叫法呢,应该叫做伏九贴敷法,就是在三九和三伏进行穴位的贴服,利用药物渗透的原理,刺激穴位来达到振奋阳气,祛病防病的效果。那适合哪些人群呢?伏九贴服呢,适合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
  • 那么中医,通常把这类疾病归结为胸痹心痛,或者是心悸怔忡等等。它主要的疼痛方式,通常我们所说的心胸痹痛,通俗来讲叫心绞痛,或者是闷痛,刺痛,烧灼样疼痛,或者是刀割样疼痛。那么以绞痛和刺痛为多见。通常诱因都是因为劳累,比如说老年人早晨起来去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