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对冬病夏治理论的再探讨

    赵作伟 山西省绛县中医院

    人体由阴阳二气化合而成,其中阳气起着主导作用。引起慢性呼吸病、慢性腰腿痛等这些慢性病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部阳气不足,当治以温阳、补阳之法。

    《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教导,但“养阳”不等于“补阳”。“养阳”是指导养生保健的;“补阳”是为了祛疾治病的。

    夏天周围环境气温高、阳气盛,有助于养阳、补阳的实现。这就是冬病夏治疗效显著的根本原因。

    对于冬病夏治的理论,几年前笔者曾从“太阳病欲解时”的角度予以探讨(见《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7月18日《对冬病夏治的理论探讨》)。认为炎热的夏季正可以用炎热去克寒;利用太阳开机最旺去纠正太阳开机不利;利用阳气出表,以驱邪外出,从而使疾病向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看来这一认识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它可以解释老慢支、慢性腰腿痛等由于太阳感寒而引起的疾病,但对于解释像太阴腹痛、腹泻,少阴头痛、头晕等疾病则显得难圆其说。笔者经过反复学习《黄帝内经》的有关条文及其他一些医著,认为这要从慢性病的病因病理主要是体内阳虚,治疗的主要原则应是补阳,以及扶阳、补阳的最佳时间在夏天来阐释。

    第一,慢性病的主要病因病理是虚寒。纵观全国各地开展冬病夏治的适宜病种主要有慢性呼吸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鼻炎、肺气肿;慢性腰腿痛;慢性肠胃病,如腹痛、腹泻;慢性低血压以及慢性心脑血管病等等。分析引起这些疾病的外因,可能是以寒为主的风、寒、湿邪从外侵袭,或者是寒邪直中,或者是病邪从阴化寒。但主要的内因则是因为人体正气的虚弱。因为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正如《黄帝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正气主要指阳气。人体由阴阳二气化合而成,正气虚弱主要是指阳气虚弱。阳气充斥于人体的上下四旁,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主持着人体的卫外功能。阳气一虚,就容易生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清末医学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卷二》中说:“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卢崇汉教授则概括为:“阳为主导的情况不存在就会发病。”李可老中医则更直接地道出了阳气在生理病理上的作用:“下焦命门真火发动,十二经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同行,生命欣欣向荣。此火一衰,诸病丛生,此火一灭,生命终结。”

    第二,益火扶阳是治疗慢性虚寒性疾病的主要法则。既然生病都是因为阳气受损,是因为阳气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改变,那么遵照“寒者温之,虚则补之”的古训,益火扶阳,尤其是补命火,扶肾阳,就成了治疗这些病的的主要法则。

    第三,益火扶阳的最佳时间是夏天。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这一思想是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细读该段经文:“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后面还有秋三月、冬三月应该如何如何。可领会到这一段是谈四季养生的,是教导人们从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要适应、顺从所在季节的特点,并与其保持一致,即人与天地相应。因春夏季节阳气外越、升发,自然界以阳气为主导,与之相应,人就应该养护阳气,以使身体健康不得病。

    细想“养阳”和“补阳”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关于“养”字,《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均解释为“供养也”。《新华字典》解释为“使身心得到滋补或休息,以增进精力和健康”。而对“补”字,《新华字典》解释为“补充”:弥补(把不足的部分填足)。可见“养阳”针对的是健康身体的养生和保健;而“补阳”针对的是已病机体的祛疾和治病。显然对于因阳虚引起的慢性病来说单靠“养阳”是不够的,对于机体内部已‘不足的’阳气必须通过“补阳”来治疗。

    那么,对于阳虚引起的慢性病为什么要在夏天进行治疗呢?彭子益在其《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给出了答案:大自然中的阳气,在一年春夏秋冬的四季中,进行着升、浮、降、沉的园运动。从而决定了宇宙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的规律性变化。因为“造化之气,中下为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太阳寒水》)意思是说虽然大自然中的一切阳气都来自太阳散发的热量,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只是地面上下的热量与阳气。夏天阳气浮越在天空,此时地下阳气空虚。同样夏天人体的阳气外越,体内阳气空虚。为了维持人体内的阴阳平衡,维护阳气的主导地位,就必须补充阳气,对于阳气已经虚弱的慢性病人来说尤其是这样。这才是冬病夏治的根本原因。况且夏天天气炎热,气温很高,阳气旺盛,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补充阳气的有利环境。

    至于进行冬病夏治的具体时间,各地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在每年初、中、末三伏的第一天;有的在初、中、末三伏的每一天。笔者认为只要是夏天天气炎热、气温较高的那一天都行,而不必拘泥于某一天。在临床则选择从夏至到处暑之间的每一天,因为这样可以使患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治疗。

    通过夏天养阳、补阳,给人体补足了阳气,就能保证秋天有充足的阳气敛降,冬天有足够的阳气潜藏。人体内有了充足的阳气,实现了阴平阳秘,就会不生病,或使原有的病减轻甚至痊愈。这既是冬病夏治疗效特好的原因,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更多中药材
  • 急性肝功能衰竭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细胞内细胞器严重功能障碍,致短期内进展至肝性脑病的一种综合征。病情凶险,发病后12~24小时发生黄疸,2~4天后昏迷,并有出血倾向,见于暴发性病毒性肝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氟烷麻醉中毒......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制作好之后,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充分消化吸收是关键。对于脾功能不好的人,服用膏方前需要先服用运脾健胃的“开路药”,如一些经典处方六君子汤、平胃散、保和丸等,也可以先进行试探性调补,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而对于脾胃功......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组成 青蒿12克,银柴胡9克,桔梗9克,黄芩9克,连翘9克,金银花15克。主治 本方适应于临床多种发热证,如久热不退、外科术后感染、妇科热入血室、产后发热、妊娠发热,或原因不明的发热,症见高热寒战,寒热往来......
  • 商本平 张海燕 山东省荣成市人和中心卫生院大青龙汤有关条文见于《伤寒论》38、39两条。38条曰“太阳中风,脉浮紧……”39条曰“伤寒,脉浮缓……”联系《伤寒论》1、2、3三条不免使人疑窦重重。太阳中风脉本浮缓,伤寒脉本浮紧,如何又言“太阳......
  • 本期博主:罗大伦 中国中医科学院如果受寒,第一时间处理,就不容易变成很严重的问题,用温通经络的中药泡洗,效果就不错,还可加上引经药,效果会更好。这些天天气冷了,转眼冬天来了,有时候会着凉,会受风,如我们在外面的时间长了,站在风口了,或者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