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肝硬化中医诊疗技术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本病的发病年龄在35~48岁,男女比例为3.6~8:1。

    肝硬化代偿期属中医“积聚”范畴。其失代偿期有腹水者则属“臌胀”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中医学认为与情志郁结,饮酒过多,感染虫毒,以及黄疸、胁痛迁延不愈有关。病位在肝、脾、肾。病机特点是肝脾肾功能受损,气血水代谢失常,属本虚标实之证。

    辨证分型

    1.气滞湿阻证: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胁下痞胀疼痛,纳食减少,食后胀甚,嗳气,倦怠肢重,或有恶心呕吐。苔白腻,脉弦。

    2.水湿内停证:腹膨大如鼓,按之坚满,脘闷纳呆,恶心欲吐,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舌淡红,苔白腻或薄白,脉弦细或弦缓。

    3.肝脾血瘀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攻痛,腹中肿块;面颈胸臂可见赤纹血蛛,面色晦暗唇紫,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

    4.脾肾阳虚证:腹大胀满,入夜尤甚,面色苍黄,畏寒肢冷,脘闷纳呆,腰膝酸软,小便短少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或淡紫,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5.肝肾阴虚证:腹大胀急,青筋张露,形体瘦削,面色晦滞,唇干口燥,潮热心烦,可有鼻衄牙宣,尿少。舌红绛,苔剥少津,脉弦细而数。

    辨证论治

    1.气滞湿阻证

    [治法]疏肝理气,燥湿除满。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腹胀甚可加木香、槟榔;胁下胀痛明显加青皮、郁金、川楝子;泛吐清水加姜半夏、干姜。

    2.水湿内停证

    [治法]运脾利湿,理气行水。

    [方药]胃苓汤加减。如寒湿证候明显,可改用实脾饮。若气虚明显,可重用黄芪、白术。若腹水量大难消而体质尚实时,可酌情配用牵牛子粉或禹功散(牵牛子、小茴香)吞服,或用甘遂末逐水利尿以消顽水。

    3.肝脾血瘀证

    [治法]化瘀通络,活血利水。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若腹胀明显,加沉香、炒莱菔子;脾大明显者,加服鳖甲煎丸;有出血倾向者,加服三七粉、白及粉或云南白药等。

    4.脾肾阳虚证

    [治法]健脾温肾,通阳利水。

    [方药]偏于脾阳虚者,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加减。偏于肾阳虚者,用济生肾气丸。

    若食后腹部胀满甚者,酌加木香、砂仁、厚朴;肾阳虚较重者,酌加胡芦巴、仙灵脾、巴戟天、仙茅;腹壁络脉显露有血瘀者,可加丹参、赤芍、三棱、莪术。

    5.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利水。

    [方药]一贯煎加减。若神志异常,可加鲜菖蒲、郁金;潮热起伏者,加银柴胡、地骨皮;津伤渴甚者加知母、天花粉、阿胶(烊化);神昏者,急用安宫牛黄丸以凉营清热开窍;出血甚者,用大黄末或三七粉止血;气随血脱者,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

    经验方

    1.夏德馨方

    [功效]利水消肿。

    [药物组成]内服方:生薏苡仁、车前子(包)、白茅根、丹参、生鳖甲(先煎)、生牡蛎(先煎)、石斛各30克,炙鸡内金、麦芽各12克,青皮、陈皮各6克,泽泻20克,茯苓9克,太子参15克。外敷方:甘遂末6克,肉桂9克,车前草30克,大蒜头两枚,葱白一撮。

    [用法]内服方,随证加减,每日一剂,水煎服。外敷方,捣烂成末,加水调敷脐部热熨。每日更换一次,5天为一疗程。

    2.下瘀血汤

    [功效]活血化瘀。

    [药物组成]大黄、桃仁、虫加减。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3.茯苓导水汤

    [功效]补益正气、攻遂利水。

    [药物组成]大腹皮、大腹子各10克,橘皮24克,砂仁10克,木香10克,茯苓30克,苍术10克,猪苓10克,泽泻18克,桂枝6克,车前子30克,食欲缺乏加党参10克,枳实10克,生姜10克;恶心者加半夏12克;便秘者加火麻仁10克,当归10克;有黄疸者加茵陈24克,丹参3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适宜技术

    1.毫针

    (1)腹水取气海、水道、三阴交、水分、阴陵泉、肾俞、曲泉。

    (2)肝区胀满疼痛取肝俞、膈俞、阳陵泉、支沟、足三里。

    每次选3~4穴,每日针刺一次,留针30~40分钟,平补平泻法,施针后在穴位上艾灸,每2~3周为一疗程。

    2.水针

    可参考上述针灸取穴,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山莨菪碱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 B12注射液等进行穴位注射,每次选2~4穴,可一种药单独注射或几种药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一次,2~3周为一疗程。

    3.耳压疗法

    选耳郭肝、脾、胆区为主穴,大肠、小肠为配穴,取王不留行籽或绿豆用胶布压穴上,两耳交替,隔日一次。每日饭后20分钟按压3~5次,以有酸胀感为度。用治肝硬化腹胀者。

    4.灸法

    取穴:天枢、公孙、足三里、上巨虚、气海、命门。

    操作:用清艾条温和灸以上穴位,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穴灸1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5.推拿疗法

    取穴:中脘、水分、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推中脘、水分、气海、关元等穴,每穴各5分钟。再用掌心在脐的周围顺时针方向摩腹36次。最后按揉足三里、三阴交各两分钟。气臌者,加按揉章门、期门、中冲、公孙各一分钟。水臌者,加按揉大椎、脾俞、胃俞穴各一分钟。

    6.中药保留灌肠

    (1)灌肠I号:生大黄30克,附子30克,牡蛎30克,浓煎12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一次。适用于本病脾肾阳虚型。

    (2)大黄60克,白醋50毫升,高位保留灌肠,每日一次。适用于本病各型患者,并能预防肝昏迷。

    7.敷脐疗法

    (1)外敷消腹水方:甘遂末适量,连头葱白5根。共捣泥。用时先以醋涂脐部,然后将药泥适量敷脐上,纱布覆盖固定。用法:每隔两日一次,适用于顽固性腹水。

    (2)活血止痛散:大黄、王不留行、乳香、没药、青黛、石菖蒲、郁金,制末加蛋清调成膏状,外敷于腹痛剧烈部位,可止痛。

    (3)水红花膏:将水红花或其种子50克捣碎,水煎浓汁,加入阿魏30克,樟脑10克,敷稠成膏。用时取膏适量,用厚布摊膏贴肝脾区,外加胶布固定,每隔3日更换一次。适用于肝脾大。

    8.中药热敷法

    琥珀12克,白花蛇舌草、玄参各30克,煎汁。用两个布袋分装药并浸透药汁进行局部热敷,每日1~2次。

    预防护理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节制饮酒,避免使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加强劳动保护以避免血吸虫感染和防止工业毒物的慢性中毒,定期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的疾病等,都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更多中药材
  • 大家好,耳鸣呢是我们临床非常常见的一个症状,中医认为耳鸣啊,跟耳聋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就是轻的患者我们叫做耳鸣,重的就会出现耳聋,听力减退。耳鸣呢,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在一些老年人,耳鸣这个病呢还是应该引起大家注意。耳鸣呢一般有这样......
  • 不少患者啊,都有这个后背疼的表现,有的患者除了后背疼之外,包括颈部疼,头疼,还有一些腰疼等等。是不是得了冠心病?其实真有这样的病例,后背疼可以是冠心病,但是呢,所以说要做一个心电图排查就可以了,颈椎病可以后背疼吗?也可以,所以说这个后背疼啊......
  • 前几天在门诊的时候呢,接诊了一位胆汁反流病的患者,嗯,来找到我的时候呢,说很多医院都去看了,药也吃了挺多啊,就是总是治疗效果不好啊。我觉得这个病人也挺复杂的,我就看了一下他服用的药物啊,结果我一看他的药物呢,主要是这个啊,我们叫拉唑一类药物......
  • 所谓的阴阳两虚就是你既有阴虚的症状,同时又有阳虚的症状。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患者来看诊,他说自己在冬天的时候感觉特别的怕冷,穿的比别人就是特别厚,总是感觉自己后背凉,腰凉,腿凉,脚凉,甚至是屁股都是凉的,就是穿得再多都感觉不到热乎,有一种就是像......
  • 百病生于气,这四种气机失调,中医帮你改善。老百姓有一句话叫人活一口气,这最近呢,我对这个中医的气啊,也有不少体会啊,从自身也好,从患者的角度来讲,中医的气,其实首先跟大家说的,要讲究一个平衡,什么平衡呢?叫升降出入,简单说就得有出气,有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