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在接纳分歧中学习经典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伤寒论》第28条说:“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这一条的理解,历代医家有去桂、去芍之争。对于这种问题,在对中医经典的研习中随处可见。我们无法起古人于地下一问究竟,于是出现了长期的争鸣。后世学者往往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并且多能自圆其说。对于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除了对后世解读进行正误判断、取舍外,还应该有另一种态度,就是接纳。对于上述问题,接纳去桂、去芍这两个方证,也许是对该条文最好的解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从方药组成来看,茯苓、白术并用,在《伤寒论》中多是为饮停心下而设。桂枝汤为太阳病中风而设,以桂枝为解肌主药。芍药与桂枝相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如果去掉桂枝,芍药与茯苓、白术相伍,该方就不具有治疗“太阳中风”功能,而是以治疗饮停心下证为主。也就是说,此方证的核心在于“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由于里饮内停,导致表气不和,因此伴见“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

    如果是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则仍然是治疗“太阳中风”之方,只是所治疗之证已不是单纯的桂枝汤证,而是在“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的基础上,出现了“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这一兼证,即饮停心下证。这时候治疗单用桂枝汤是无效的,需要兼治里邪,即需要“去芍加茯苓白术”。

    临证时,上述两种证型都可以见到,两证型都属表里同病,只是前者重在里饮停滞,后者重在表气不和。如果不局限于“太阳病”和“水饮”,我们会发现临床上急性发热类病变以表里同病最为多见。那么,应该表里先后治疗还是表里同时治疗呢?如果表里同治,应该侧重于治表还是治里呢?还有,里邪是痰、饮、水、湿、气滞、血瘀、食积、燥屎等等中的哪一种,或是哪几种?这对辨证治疗的精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曾治疗一位急性扁桃体炎患者,高热,恶寒,无汗,咽痛,头身疼痛,大便不行,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投大青龙汤1剂,汗出而热不退。转投白虎汤合大承气汤1剂,大便泻下而愈。此案为典型的表里同病,服药2剂而愈,疗效也算快捷,但笔者诊后思考,有没有可能辨证更精细些,用方更到位些,两步合作一步,1剂而愈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笔者认为,我们现在读到的《伤寒论》,不是一个人思想与经验的体现,而是先圣后贤们共同的杰作。因此,对一名中医来说,理性接纳诸位后贤的思想也应算是对经典的一种学习。对《伤寒论》第28条两种不同的解读,也许会让我们临证时更具“理性”,面对复杂性病变更善于思考,辨证处方也更精细些。

更多中药材
  • 艾灸这种治病方法古已有之,艾灸所选择的材料就是艾叶,将陈艾叶制作成特殊的材料,然后在体表穴位燃烧刺激,同时调节整个人体的生理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艾灸治病范围非常广,比如说妇科、儿科、男科等都有艾灸治疗的身影。艾灸可以选取的穴位很多......
  • 我们眼睛之所以会长出黑眼圈,主要是因为平时经常熬夜,或者是平时情绪不稳定,亦或者是眼睛过于疲劳,另外,岁数大了之后,眼部周围皮肤逐渐衰老,静脉血管里面的血液流速放缓,最后也会使得眼睛出现黑眼圈。当眼睛有黑眼圈之后,往往预示着身体循环代谢放缓......
  • 大家应该都知道在进行中医医治时,服用中草药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生活当中有许多的人都以为中草药需趁热喝,药效才会更好,中药凉了就会影响药用效果,那么,到底中药能凉喝吗?这是生活中许多的人都很想了解清楚的,下面我们就随着专家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 现如今,大部分人都存在身体亚健康状态,因为工作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很多人都无法顾及自己的身体,他们有时候会通过中药来调理身体,滋补营养物质,那么吃中药能吃苹果吗?因为中药滋补身体有着许多谨记,尤其是饮食方面,但苹果是健康富有营养的水果,在吃......
  • 现在有很多儿童以及青少年朋友出现了长有牙石的现象,这是因为不能按时刷牙、漱口,没有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而造成的。出现牙石就要选择治疗的措施,否则牙石继续发展增厚会给牙齿和牙龈带来很大的伤害,现在对于牙石的解决方法就是洗牙,那么洗牙能够彻底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