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子宫肌瘤中医诊疗技术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子宫肌瘤又称之为子宫平滑肌瘤,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之间的妇女,20岁以下少见,绝经后肌瘤可逐渐萎缩。据统计,至少有20%育龄妇女有子宫肌瘤,因肌瘤多无或很少有症状,临床报道发病率远低于肌瘤真实发病率。中医学将本病归属“石瘕”、“癥瘕”。

    辨证论治

    活血化瘀虽为本病的大法,但仍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月经中期、后期以益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月经期视经、量、色、质,结合其症状辨证论治,多为益气止血、祛瘀止血、清热止血等法。

    1.气滞血瘀

    [证候]月经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少,心烦易怒,经前乳房胀痛,胸胁胀闷,腹有癥瘕,小腹胀痛或有刺痛;舌苔薄,舌边有瘀点或瘀斑。

    [治法方药]疏肝行气,活血化瘀。膈下逐瘀汤加减。

    2.寒湿凝滞

    [证候]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有块,或量多色黯,经期延长,下腹冷痛,包块胀硬,得热痛减,四肢不温,带多色白清稀,大便不坚。舌质淡紫,苔薄白而润,脉沉紧。

    [治法方药]温经散寒,活血消癥。少腹逐瘀汤加减。

    3.痰湿瘀阻

    [证候]月经后期,经少不畅,或量多有块,色紫黯,或夹有黏稠白带,下腹胀满,吐恶痰多,体形肥胖。舌质胖紫,舌苔腻,脉沉滑。

    [治法方药]化痰理气,活血消癥。开郁二陈汤加减。

    4.湿热夹瘀

    [证候]经行量多色红,有血块,经期延长,下腹疼痛,腰骶酸痛下坠,时有发热,带下量多,色黄,秽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方药]清热利湿,活血消癥。清宫消癥汤加减。

    5.阴虚内热

    [证候]经行量不多,偶尔崩下,经色黯红,头晕心悸,腰酸,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方药]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清海丸。

    经验方

    1.消瘤散结汤

    [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10克,生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牡丹皮6克,蒲公英15克,半枝莲30克,三棱20克,石见穿20克,蚤休30克,五灵脂20克。

    [适应证]主治子宫肌瘤初起,肌瘤质硬,具有养血化瘀、消瘤缩宫之效。

    [用法用量]水煎分服,一日两次。

    2.橘荔散结丸

    [药物组成]橘核、荔枝核、川断、小茴香、乌药、川楝子、海藻、岗稔根、莪术、制首乌、党参、生牡蛎、粟壳、益母草。上方研面,水泛为丸,日服3次,每次6克,半饥半饱时以开水送服。若体偏热者,或兼热象者以淡盐水送服。月经干净3天后开始服用,月经前3~5天停药,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具有行气散结、软坚敛涩、益气活血之功。

    [用法用量]水煎分服,一日两次。

    3.子宫肌瘤经期方

    [药物组成]当归、干地黄、白芍、茜草、刘寄奴、蒲黄炭、川芎各9克,丹参15克,阿胶12克(烊化),益母草12克,紫草根12克。

    [适应证]子宫肌瘤,经期量多,少腹疼痛。

    [用法用量]上药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每日煎服两次。

    4.子宫肌瘤非经期方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干地黄、赤芍、白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各9克,昆布、海藻、丹参、刘寄奴、鳖甲各15克。

    [适应证]血瘀性子宫肌瘤。

    [用法用量]上药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每日服两次。

    5.加味生化汤

    [药物组成]当归24克,川芎15克,益母草30克,桃仁9克,黑姜6克,炒荆芥穗6克,炙甘草3克。有结节者加三棱、莪术各6克。

    [适应证]血瘀性子宫肌瘤。

    [用法用量]水煎分服,每日一次。

    适宜技术

    1.保留灌肠

    (1)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牡丹皮l0克,黄柏10克,夏枯草15克,桃仁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桂枝10克,莪术30克,生黄芪30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6克。浓煎约100毫升,温度40℃左右保留灌肠。每日一次,30次为一疗程。经期量多时停止灌肠,经后3~7天开始灌肠。

    (2)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各9克,生地黄、赤芍、当归、枳实、香附各12克,川芎6克,鳖甲10克,刘寄奴15克。以上方药水煎取汁100毫升,每日一次,保留灌肠两小时以上。20天为一个疗程,经期停用。

    (3)桃仁、川芎、三棱、莪术、穿山甲、木通、路路通、陈皮、枳实、昆布、牡蛎各15克,虫12克。肥胖痰湿加夏枯草、法半夏各15克。以上方药水煎取浓汁备用。用中号导尿管插入肛门,将煎取的药液100毫升注入直肠,保留一小时。每日一次,20次为一个疗程,经期停用。

    2.热熨法

    穿山甲20克,当归尾、白芷、赤芍各10克,小茴香、生艾叶各30克。以上方药共研为粗末,装入长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布袋内。治疗时将药袋隔水蒸20分钟后,放于小腹上,再放置热水袋。每晚一次,每次20分钟,30日为一疗程。

    3.敷贴法

    (1)苏木18克,干漆、牛膝(酒炒)、牙皂各15克,白胡椒9克,三棱(酒炒)、肉桂、莪术(酒炒)、木香、鸡骨炭、京丹(炒)各30克,细辛、硇砂各1克,元寸1.5克,麻油1000克。将上药分别炮制共研为细末,用文火熬油,至油滴水成珠时加入药末,药煎20分钟后再下丹,以油提出成绵不断为度。用布一块,取膏药60克,摊在布上,将患处用黄酒洗后贴上膏药,保留半个月,如不愈再贴。

    (2)马钱子膏:马钱子50粒,zhè虫、川乌、乳香、没药、蜈蚣各18克,天南星12克。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凡士林调膏备用。每天用膏药若干涂敷下腹部触及包块处,每次敷两小时,每日1~2次。

    4.针灸治疗法

    (1)体针

    取穴:子宫(双)、关元、三阴交(双)、曲骨;蠡沟(双)、中极、气海、横骨(双)。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针关元、气海、中极时,直刺进针1.5~2寸;针横骨、曲骨时,直刺进针0.5~0.8寸;针子宫时,取40°角斜刺,进针2.5~3寸,需达宫体;针蠡沟、三阴交时,进针1.5~2寸。均用平补平泻手法,捻转得气,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一次。以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间日针刺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耳针

    取卵巢、子宫、脑、屏间、肾穴。操作:常规消毒耳郭,用0.5寸毫针刺入耳穴,深度以穿入软骨为度,行捻转泻法,留针一小时,留针期间行针2~3次,以加强刺激量。每日针刺一次,15次为一个疗程。

    5.耳压法

    取穴:内生殖器(子宫)、肾、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月经量多、经期提前加脾、缘中;合并痛经加神门;月经期间减内分泌。操作:常规消毒耳郭后,以王不留行籽作为贴压物,隔日换一次,两耳轮换,并嘱病人每日按压5次。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更多中药材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中医望诊里面啊,望眼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眼睛炯炯有神,发光的,明亮的,那是精气神好的表现。失神的人啊,目光呆滞,眼睛浑浊。所以有句话叫做,藏于内者曰精,发于外者曰神。就是说精保养得好,就好像我们平时不着急,不发怒,不乱......
  • 我在临床上,经常遇见一些病人成天认为自己的身体有病,从心脏到血管到骨骼到大脑,到五脏六腑,特别怀疑自己得怪病、重病。通通检查一遍,也查不出什么大毛病来,但是还是不肯善罢甘休,继续换医生,换医院,做更多的检查。这个疑心病,其实不是身体生病了,......
  • 我不建议大家过度节食减肥,或者单一的饮食减肥,黄帝内经里面说:“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啊,七天不吃不喝,身体呢就会因为气血耗竭而终结,所以呢,合理的健康饮食是很重要的。......
  • 晒太阳晒背。背部呢有督脉,督脉是“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反应脑,髓,肾的功能。晒太阳可以振奋督脉经络,帮助我们温通气血,对身体养生很有帮助。......
  • 《医学新语》记载啊,中医治病八大原则,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可见啊汗法非常重要,很多疾病都需要发汗,我们常见的风寒感冒就是往往汗出了热就退。汗法还有消肿透疹,去风湿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啊发汗呢,以汗出邪去为目的,过汗则伤津耗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