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小儿贫血中医诊疗技术

    贫血指末梢血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血红蛋白值的低限,6个月~6岁者为110g/L;16~14岁为120g/L,海拔每升高1000米,血红蛋白上升4%,低于此值称为贫血。6个月内婴儿,由于生理性贫血等因素,血红蛋白值变化较大,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我国小儿血液学会议暂定:新生儿血红蛋白(Hb)<145g/L,1~4个月Hb<90g/L,4~6个月Hb<100g/L者为贫血。贫血不但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而且是一些感染性疾病的诱因。

    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证

    [证候]面黄少华或淡白,食欲缺乏,神倦乏力,或有腹泻便溏。唇舌色淡,苔薄,脉弱。

    [治法方药]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参苓白术散加减。

    2.心脾两虚证

    [证候]面色萎黄或淡白,发焦易脱,倦怠无力,食少纳呆,心悸气短,口唇黏膜苍白,爪甲色淡。舌质淡胖,苔薄,脉虚细。

    [治法方药]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归脾汤加减。

    3.肝肾阴虚证

    [证候]两颧嫩红,目眩耳鸣,腰腿酸软,潮热盗汗,口舌干燥,指甲枯脆,肌肤不泽。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方药]滋养肝肾,益精生血。左归丸加减。

    4.脾肾阳虚证

    [证候]面色、口唇淡白,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消瘦或浮肿,自汗神疲。舌质淡胖,脉沉。

    [治法方药]温补脾肾,益精养血。右归丸加减。

    经验方

    1.验方一

    [药物组成]仙鹤草30~60克,制黄芪10~15克。

    [功效]健脾益气养血。

    [适应证]小儿贫血之气血两虚证。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2.验方二

    [药物组成]桂圆500克,薏苡仁300克,阿胶150克。

    [功效]健脾益气,养血补阴。

    [适应证]小儿贫血之脾肾虚弱证。

    [用法用量]浓缩成膏,每次15克,每日3次。

    3.蔡化理经验方

    [药物组成]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桔梗9克,知母6克,川贝母6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补肺,扶正驱邪。

    [适应证]小儿贫血。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4.复血汤

    [药物组成]山萸肉9克,黄精9克,生黄芪9克,当归9克,阿胶9克,玉竹9克,生地黄9克,熟地黄9克,何首乌15.6克,旱莲草15.6克,生山药15.6克。

    [功效]补益脾肾,养阴补血。

    [适应证]再生障碍性贫血。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5.王鹏飞经验方

    [药物组成]黄芪、何首乌、白及、焦山楂、千年健等。

    [功效]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适应证]小儿营养不良性贫血。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6.李佩文经验方

    [药物组成]羊肉500克,枸杞子100克,大枣20枚。

    [功效]益气养血,温补肝肾。

    [适应证]用于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头晕目眩等气血虚弱症状。

    [用法用量]羊肉切块,加水适量,慢火煲至羊肉烂熟,酌加盐及调料,吃肉喝汤。

    7.三红汤

    [药物组成]红枣7枚,红豆50克,花生红衣适量。

    [功效]补脾生血。

    [适应证]适用于一般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

    [用法用量]熬汤,连汤共食之。

    8.加味四君子汤

    [药物组成]党参9~18克,茯苓、白术各6~9克,炙甘草、当归、阿胶(烊化)各3~6克,红枣6~12克,红糖适量(兑服)。

    [功效]补气生血,益气养血。

    [适应证]脾胃气虚型小儿贫血。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服,疗程3~6周。

    9.黎炳南教授经验方

    [药物组成]当归5克,太子参5克,鸡血藤10克,熟地黄5克,黄芪5克,白术5克,白芍5克,鸡内金5克,茯苓5克,炙甘草3克。

    [功效]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适应证]脾胃气虚型小儿贫血。

    [用法用量]水煎两次,混合药汁后浓缩,每日一剂,分3次服。

    适宜技术

    1.针灸法

    体针:取膈俞、血海、足三里、合谷、悬钟,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推拿法

    方法一:补脾经(左侧),推三关(左侧),各100次,摩腹3~5分钟,捏脊3~5次。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方法二:用手指掐揉神门、大陵、肾俞,反复操作5分钟。再用手指点揉阳谷和足三里,反复点揉3分钟。后用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至上捏拿患儿肌肤,两手交替,边捏拿边向上推进,自尾髂部开始,捏拿至枕颈部,反复操作3~5遍。最后用单手4指螺纹面绕肚脐周围做顺时针摩腹5分钟。每次反复操作两遍,每日两次。

    3.捏脊疗法

    以推、拿、提、按、揉、搓、摇、捻等手法,施术于患者脊背督脉及其两侧脑穴,每日一次,疗程一个月。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4.贴敷法

    取人参(以红参为佳)15克,补骨脂、当归、红花各10克,附子、干姜、血竭各6克,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取中脘、血海和双侧脾俞、胃俞、肝俞、足三里,用生理盐水将药末调成膏状,取适量置于穴位并用胶布固定。每3日换药一次,连续5~10次。

    5.食疗法

    参枣汤:党参10~15克,大枣15~20枚,水煎,去党参,食枣喝汤。用于营养性贫血,体质虚弱、消瘦、疲倦者。

    当归红枣骨髓汤:当归15克,大枣10枚,怀山药15克,生姜3片,猪或牛、羊脊骨或肩胛骨250克。水开后,将材料放入,煮开后转慢火煲汤,去油,饮汤吸骨髓。治疗脾肾两虚之贫血。

更多中药材
  • 骨质疏松,已成为我国名列前茅的常见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提高。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一直使用药物治疗和饮食保健的方法。那么如果患上骨质疏松应该吃些什么进行饮食保健?又有哪些食物是不适合平时食用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骨质疏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骨质......
  • 春夏之际,桑葚正当时。眼下又是桑葚上市的时节,对热衷于养生的朋友来说,这酸甜可口的果子,可是一味“良药”。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就已是我国皇帝御用的补品,历代医家也极其推崇,在民间更是有“人间圣果”、“补血果”之称。中医将药食同源的中药称为“......
  •  夏季体内湿气太重,会导致我们身体不适、胃口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想要摆脱湿气,除了用一些中医祛湿方法祛除湿气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需要注意。生活中的很多坏习惯,都可能会加重湿气。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聊,生活中那些可能加重湿气的习惯。会让......
  • 药膳养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药膳食疗是通过食物与药物的结合,以达到养生防病,滋阴壮阳,促进疾病病人康复等作用。那么中医的药膳养生都有哪些特点呢?药膳又是如何分类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药膳的分类根据药膳的目的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种......
  • 紫苏在中国通常被用作传统中药,而日本人则主要将其用于烹饪,特别是在吃生鱼片时和食用刺身时。在我国一些地区,紫苏还被用作蔬菜或茶。紫苏是我国流传千年的名药,一片小小的叶子,就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且有很多的部位都是可以食用,可以说全身都是宝。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