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内经》中的草木鸟兽

    侯如艳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所

    两千年前,孔子教导学生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清代刘宝楠对此解释道:“鸟兽草木,所以贵多识者,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必当识别,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打开中医奠基之作《内经》,会为几千年前的医学成就所惊叹,然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竟宛若一部博物学全书。

    《内经》涉及的草木鸟兽名称近百种,按照《本草纲目》16部分类方法,囊括了动物6部及植物5部下的所有类别。说明早在《内经》时期,古人已对鸟兽草木之学颇为关注。草木鸟兽在《内经》中反复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日常生活之用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提及的五谷、五菜、五果均为日常食用之物,五畜则为家庭饲养的普通动物。“藿”在《内经》中多次出现。藿为豆叶,《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其中的“藜藿之羹”是用藜和豆叶煮成的无味之羹,本为平民之菜,但从唐尧开始直到虞舜、夏禹三帝,为了体现与民同食,曾延续食用了很长时间。别小看区区藜藿之羹,每遇灾荒岁月,往往有活命之功。而今人们物质生活富足,藜藿也被认为是粗劣饭菜而远离了人们的餐桌。再如榆树,《内经》中并未作为药物应用,榆树的嫩叶可以吃,树皮磨粉可以充饥,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谓“榆……品种甚多……北方食之”。人们在食用过程中还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本经》就认为它的枝叶及果实“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

    疗病所用之药

    《素问·腹中论》“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此方中的雀卵,即麻雀蛋;乌鲗骨,即乌贼骨,又名海螵蛸;藘茹即今之茜草。《灵枢·痈疽第八十一》“剉蓤 草根各一升”中的“蓤”,考《康熙字典》“蓤”条,有“‘蓤’同‘蔆’”,即“菱”,为菱科一年水生草本植物。菱有多种,陆佃《诗疏》:“《武陵记》‘四角曰芰,两角曰蔆’。”蔆的果实称菱角,《别录》载其“味甘,平,无毒”,“主安中补脏”,生食可以清热解暑、除烦止渴,熟食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此外,菱角磨粉也是一种美容佳品,如《唐本草》中就记载有“芰,作粉极白润宜人”。《康熙字典》“”条认为“‘’同‘翘’”,即连翘。关于连翘的得名,《玉篇》解为“连翘,草也,一名旱莲子,太山山谷间甚多。其子折之,片片相比如翘,以此得之”。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用于形容临床病状和生理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形象地说明了水肿的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用“鹜溏”形容脾虚不运所致的便下如鸭粪,稀软杂水的病证。《素问·五脏生成》更是以“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来喻五脏生气之色,真切形象。

    我们的祖先经过观察和学习草木鸟兽的知识,完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初级阶段。草木鸟兽之于人类,是自然赐予我们的朋友。只有热爱自然,懂得自然的语言,熟悉自然的名称,心与自然同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内经》的旨意趣味。

更多中药材
  • 有些疾病适合在夏天治疗,因为夏天阳气比较旺盛,人体也与四时相应,人体的阳气也被激发出来,在这个时节适合有一些冬天易发的疾病,在这个时候治疗。第一个就是咳喘类疾病,很多病人一到入冬或者入秋的时候,就出现肺气的一些症状,比如说咳嗽,喘促,甚至哮......
  • 糖尿病在我们中医把它叫做消渴,本质上来讲这是以阴虚为主的一系列并发症,那么有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等等,那么总的来说是以气阴两虚为主的这么一系列的症状表现。那有些病人服用了很多降糖药,或者已经开始扎胰岛素了,但是这个血糖始终呢降得不是很理想......
  • 知百地黄丸呢,出自于清代的《医宗金鉴》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之上加了知母和黄柏,经常呢用于治疗肾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男性的遗精,早泄,不育症等,这些疾病会表现为潮热,颧红,口干,烦躁以及失眠盗汗等阴虚火旺的人群。......
  • 黄芪能够增强免疫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很多这样的研究,所以很多人用它来泡水代茶,去预防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的感冒,哮喘以及慢性胃炎等等。但是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呢,把握好它的适应症很关键,凡是由于脾肺气虚而出现气短,乏力,自汗......
  • 为什么说补中益气丸是办公室人群的常备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过度的用脑和经常熬夜,很多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食欲下降,懒言啊,甚至于肛门下坠啊这些症状,这是中气耗伤的表现。而补中益气丸当中的白术、柴胡、人参、黄芪等这些药呢,可以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