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浅议“胃不和则卧不安”

    王玉生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胃不和则卧不安”首见于《素问·逆调论篇》,原文说:“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该文说明了脏气不调而导致卧与喘息声音的关系,但并没有说明卧即是睡眠。后世医家也多从其说,解释平卧与喘息的关系。例如杨上善注文说:“故津液受邪,不能得卧,卧即喘也。”张介宾说:“在胃者,不得卧而息有音也。”但也有将“胃不和则卧不安”解为“胃中不和而致不可安眠”者,且有不少发挥。如很多人认为“胃不和”是说胃中有积滞不得卧而少寐,持此论点主要是程国彭,他在《医学心悟》中说:“有胃不和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丸主之。”后持此论点者更是大有人在,当今不少教科书中也多持此观点。

    笔者认为,《内经》中说的阳明气上逆所导致卧不安,这种提法不错,但引起胃气上逆的原因不仅仅是胃中宿食。“胃中不和”概括了一切脾胃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一切病证,除了胃中宿食及胃气上逆外,还包括胃中虚寒、胃中实热、脾胃气虚、胃中阴虚、脾胃湿热、脾胃痰火等证,症见胃脘胀满或胀痛,嗳气时作,恶心呕吐,嘈杂吐酸,不欲饮食等。甚则还包括肝、胆、心在内,和脾胃相兼的病证,如肝胃不和、肝经湿热犯胃、肝胆胃气郁、肝胆火伤胃、肝胆湿热致脾胃湿热、肝胆气逆致胃气上逆、心脾两虚等等。这些病证的出现皆可能影响睡眠,这时还是以治疗主要发病机制为主,兼以调和脾胃。

更多中药材
  • 晒太阳晒背。背部呢有督脉,督脉是“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反应脑,髓,肾的功能。晒太阳可以振奋督脉经络,帮助我们温通气血,对身体养生很有帮助。......
  • 《医学新语》记载啊,中医治病八大原则,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可见啊汗法非常重要,很多疾病都需要发汗,我们常见的风寒感冒就是往往汗出了热就退。汗法还有消肿透疹,去风湿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啊发汗呢,以汗出邪去为目的,过汗则伤津耗气,所......
  • 《三因极》讲,人得病有一个常见的病因是七情致病,喜、怒、忧、思、悲、恐、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怒则气逆,恐则气下。情绪对人的健康影响是很大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不好的时候啊,消化功能异常,要么呢喜欢暴饮暴食,要么呢不想吃饭......
  • 黄帝内经讲呢,“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意思呢,就是说夏季啊,要保持我们心情愉快,切勿发怒,使精神之华英,适应夏气,否则呢,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我们心脏,到秋天呢,容易发生疾病。......
  • 教大家一个方法,用30到50克黄芪加适量的水,用黄芪煮出来的水再用来煮大米,黄芪是大补元气的中药,它能补气,所谓气呢,是一种能量,气不足的时候啊,就疲劳,耐力差,我们用这样的一个黄芪水煮粥煮饭,连着吃一周,一般气虚的人就会感觉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