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寒热并用治慢性胃炎(上)

    岳滢滢 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梅国强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胃虚弱(寒)为常见,但脾胃运化不利,水湿内停,或因肝郁乘脾,常可化热(湿热),在症状上常有热象,辨属寒热错杂。本病由于个体差异,上、中、下三焦的寒热偏向有所不同,临床表现的主症也有所差别:或见既有口干口苦,舌红泛酸,又见大便溏薄易通,甚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的上热下寒证;或见既有清涎自涌或呕吐清水,口淡,又见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的上寒下热证;或间杂痰湿而表现为胸闷,脘痞,腹满,小便不利,舌红,苔厚腻,脉濡数等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或湿热均重之证。用药均宜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务求其平。常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之类,常用药物有黄芩配半夏、干姜配黄连、吴茱萸配黄连等。湿热或痰热困阻较重则可用柴胡陷胸汤之类清热化痰,疏肝和胃。针对三焦脏腑寒热的不同以及湿热的偏重,又可随证加减。另外,本病到中后期阶段,由于病程较久,久病入络,气血不畅,气滞血瘀,应考虑刘寄奴、徐长卿、生蒲黄、五灵脂、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药的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病案举例

    案1胃脘痛(糜烂性胃炎)

    朱某,女,43岁,2005年10月27日初诊。自述胃脘疼痛反复发作8年,近期胃脘疼痛发作,泛酸,呕吐清水,口淡,大便3~4日1次,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而少,脉沉弱。2005年9月胃镜提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脘痛(寒热错杂),西医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理气止痛。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处方: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枳实25克,莱菔子15克,吴茱萸5克,乌贼骨15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黄10克,虎杖25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11月3日二诊:胃脘不胀,疼痛减轻,不反酸,不呕吐,纳差,大便不干,二日一行,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守上方,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药后诸症消失,少有复发。

    按:患者胃脘疼痛,泛酸,呕吐清水,口淡,大便3~4日1次,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而少,脉沉弱。梅国强认为此案辨证为上寒下热,虚实夹杂之证,且寒在上中二焦,热在下焦。寒邪客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水气不化,故呕吐清水、泛酸;胃脘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胃脘疼痛;脾胃虚弱,寒邪犯胃,寒湿中阻,故口淡;热结肠府,传导不利,故大便干结,多日一行;热结膀胱,则小便短赤;舌质红亦为热象,治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梅国强认为方中半夏泻心汤之主药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半夏苦辛温燥,和胃降逆,黄连、黄芩苦寒清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吴茱萸、乌贼骨制酸止痛,郁金、片姜黄、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循“久病入络”之意,厚朴消痰下气除满。针对便结加用虎杖、莱菔子清热下气通便。复诊诸症缓解,胃寒减轻,肠热亦缓,舌质转淡,效不更方,守原方巩固疗效。

更多中药材
  • 扭脖子的时候发出响声,就是所谓的颈椎弹响,一般有四种原因会出现这样的弹响。一、颈椎关节间有小气泡。如果人体关节间的滑液之中存在气体的话,那我们扭转脖子时气体就会快速释放形成气泡,就有了我们听到的咔咔的声音。二、肌腱韧带与关节摩擦。长时间低头......
  • 一、体质问题有的人天生体质偏热,所以比体质偏寒的人来说更容易上火。二、饮食问题,平时经常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油腻的食物,或者长期进食补阳之品,损伤阴液,容易上火。三、作息问题以及情绪因素,熬夜伤阴,烦躁易怒亦伤阴,两者也会导致上火。上火的原......
  • 很多朋友睡前泡脚的习惯,在中医体系中,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白天阳气较盛以满足人体的正常活动,而夜晚亢奋了一天的阳气要慢慢地潜到阴分里,这样才可以好好休息。所以在晚上泡脚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不仅可以加快脚部的血液循环,增加人体的新陈......
  • 烧心很多人都经历过,吃多了油腻辛辣,比如火锅或者撸串会觉得心口中火辣辣的烧。那么问题来了,烧心烧的真的是心吗?其实并不是,烧心烧的并不是心脏,也不是胃,而是心脏后面的食管被胃酸烧了。胃本身就是产生胃酸的器官,有保护粘膜,可以耐受胃酸,但食管......
  • 耳屎医学上叫耵聍,耵聍分为干耳屎和湿耳屎。在空气中干燥后,橙黄色薄片状称为干耳屎。有的耵聍状如粘稠的油脂,称为湿耳屎,俗称油耳。干和湿并无好坏之分,均为生理现象,如果你是油耳可能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遗传因素父母双方有一个人有油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