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痰饮小议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古代医家对痰饮多有论述,《内经》有“水饮”、“溢饮”、“积饮”之说,《脉经》、《千金翼方》称痰饮为“淡饮”。《金匮要略》首见“痰饮”之名,然未对其作明显区分。《仁斋直指方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之论提出了痰饮之别。明代张景岳又指出:“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饮清澈,而痰稠浊。”《医宗金鉴》说:“阴盛为阴,阳盛为痰”,进一步明确了“痰与饮”的本质区别。尤在泾言:“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则化而为痰,水入而脾不能输其气,则凝而为饮,其平素饮食所化之津液,凝而不布则为痰饮。”从来源上说明了痰与饮的区别。

    《金匮要略》按发病部位的不同,将痰饮分为四种“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谓之痰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谓之溢饮”,“饮后水留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朱丹溪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为其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皆有。”故医家有“痰为百病之母”之论,又有“奇病异病多属痰”之说。

    在治疗上,中医始终认为“饮为阴邪,系水液之属,水得寒则聚,得温则行。”故仲景治痰饮立法“当以温药和之”,或“温阳利小便”。脾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古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故健脾去湿也是治痰饮之大法。古人云:“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治痰者不治痰而重在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顺矣。”故治痰饮之法温、清、化、消、涤、逐等法皆可灵活运用,常用方如苓桂术甘汤、二陈汤、六君子汤,甚则礞石滚痰丸。

更多中药材
  • 黄芪补一身之气,因为我们补气的药除了黄芪之外也有不少,像白术也是补气的。那么至于说我们这个从中医的成方来讲,补气的那个成方是四君子,参苓术草,加起来就是补气的。只有一味黄芪也可以起到完全补气的作用,那么吃上之后呢,就是比如身体乏力啊这种表现......
  • 当归头止血,当归身养血,当归尾破血,全当归呢补血活血,所以日常补血养血,我们一般选用当归身或者全当归,所以说当归全身都是宝,但是当归补血我们一般要和补气的黄芪来搭配。因为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这样补血效果才能又快又好,比如著名的当归......
  • 黄连这味中药最主要的作用:第一个是清心火,所以我们经常多梦的人吃黄连可以清心火,黄连苦口利于病。第二个厚肠胃,所以我们经常说拉肚子时候吃黄连,对吧?还有我们有个药呢,叫交泰丸,就是一个黄连和一个肉桂,一个寒的,一个热的,一个往下走的,一个往......
  • 生三七是三七直接洗净切片晒干的三七,熟三七是生三七经过炒、蒸、炸等等的加工才能够得到。生三七偏于化瘀止血,消肿定痛。熟三七偏于滋补补气补血,止血化瘀的力量它就差一点,如果想用来补气血,同时又需要活血化瘀,那么就可以用熟三七,如果仅仅需要止痛......
  • 人参有以下功效一:大补元气,像我们平时气虚同时感觉有点身体发冷的人呢,可以用人参煲汤喝就可以。二:复脉固脱,特别适用于气阴两虚的人。三:生津养血,人参既能够补气,同时呢还能够生津,像我们胃阴不足的人,一定要加入人参,同时人参能通过补气来生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