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皮痹误治一得

    王廷治 胥燕 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

    苟某,男,44岁,2008年8月4日初诊:自述胸脘痞闷,身重乏力5年,加重半月。入院时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身重倦怠,少气懒言,时时欲寐,行动迟缓。兼胃脘胀闷隐痛,口苦黏腻,食不甘味,多食则呕吐嗳气,大便溏薄,欲出不爽,日行2~3次,舌淡红,苔薄黄,根部厚而黏腻,脉濡无力。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胆囊炎、乙肝病史。笔者辨证属脾虚湿困兼夹郁热,方用藿朴夏苓汤和平胃散加减。服药两剂后,自觉上述症状略减,加服香砂养胃丸9克,每日两次,叠进上方6剂。三诊自述上述症状复原,尤言身重,腰背痛,困倦乏力。

    笔者沉思良久,辨证似乎精当,为何用药罔效。追问患者病史:20年前在东北当兵时,经常露卧雪地,回内地工作也常处高楼凉爽之地,得阳气较少;复因患者性格内向,懒言少动,阳气少生;加之诸医治“胸脘痞闷、口苦黏腻”,常用清热除湿之剂而伐中阳。三因相加,阳气虚于内,寒湿浸于外,故患者六月暑天也有畏寒之时,冬季常觉身重如绳捆索绑之状。近日来并感腰膝酸痛,问及房事,一年半载,也难行房。

    笔者据此诊断“皮痹”,属少阴之症。病虽复杂,但病因已明,此为阳气内虚,寒湿束表,邪伏少阴。治宜温补阳气以化湿邪,兼用发表之药透其邪气。治内先安外,表清则邪却。

    药用麻黄、桂枝、细辛各10克,附片30克,独活15克,淫羊藿30克,浓煎300毫升,分3次温服,每日一剂。服药须臾,啜热粥一两余以助药力,覆被取微汗;药至4剂,身暖微似汗出,身重乏力等症状略减轻;将上方加减迭进20余剂后,食欲增加,精神好转,而且大便成形,身重乏力、胸脘痞闷、食不甘味、口苦苔黄等症悉除,另以他药调理月余出院。

    本案首诊因拘于“胆囊炎、乙肝”多属湿热为患,临证又见“舌淡红、苔薄黄,根部厚而粘腻”、“脉濡无力”等,而辨湿邪为患。细查“舌淡红,苔薄黄”当属寒湿,“脉濡无力”实为“脉沉细无力”。笔者认为,对待病情复杂之症,仅仅凭夏时炎热而因时辨证欠妥,特别是屡用对症之药而不效者,更应追寻病史,了解生活起居,结合病因,综合辨证分析。

    方中附片、细辛温化少阴寒湿并补肾中阳气,麻黄、桂枝透表逐邪以充卫阳,独活、淫羊藿散寒除湿以止痛,共收外湿内湿同治之全功,此乃仲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大旨矣。

更多中药材
  • 各种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以外感高......
  • 苗小玲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脑组织及大脑中枢严重损伤的颅脑内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遗症多。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多年临床用纯中药治疗本病,取......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
  • 马建国 山东曲阜第二人民医院蒋某,女,51岁。2010年12月3日初诊。述其2010年3月以来,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双手掌指、足底开始起粟粒至高梁粒大小水疱,密集或散在分布,不久即变成黄绿色脓疱,有痒热感,反复而发9个月。其间曾去几家医院检......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