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再造散

    《伤寒六书》卷三:再造散处方

    人参 黄耆 川芎 甘草 熟附子 桂枝 细辛 羌活 防风 煨生姜 芍药

    功能主治

    助阳解表。治阳虚外感。恶寒发热,寒重热轻,头痛项强,肢冷无汗,倦怠嗜睡,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或浮大无力。

    用法用量

    上药用水400毫升,加大枣2枚,煎至200毫升,温服。

    夏日热甚,加黄芩、石膏。

    备注

    方中参、耆、姜、桂、附子、甘草益气助阳;川芎、芍药、大枣活血和营;羌、防、辛发其表邪。共成扶阳解表之功。

    摘录《伤寒六书》卷三明·《伤寒六书》:再造散组成

    黄芪(6克)、人参(3克)、桂枝(3克)、甘草(3克)、熟附子(3克)、细辛(2克)、羌活(3克)、防风(3克)、川芎(3克)、煨生姜(3克)。

    用法

    上药各等分,研细末。每用15克,加大枣2枚,或再加芍药一撮,水煎服。原书未著用量。现作汤剂,加大枣2枚、芍药3克,水煎服。

    功效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气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过敏性鼻炎、项背筋膜炎等病症。

    1.流行性感冒:以本方作汤剂加减治疗单纯性流行性感冒60例,与西药(阿司匹林、伪麻黄碱滴鼻液、复方甘草片、磷酸奥司他韦)治疗60例对照。疗程均为5日。疗效评定以症状消失即为痊愈。结果:治愈45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2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 013年第9期)

    2.过敏性鼻炎:以本方作汤剂加减治疗70例。疗程为30日。将临床症状、鼻镜检查、买验室检查中的各项指标计分,以分数判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7. 14%。治疗前后对60例鼻分泌物嗜酸性细胞涂片检查有20%呈阳性,治疗后均转为阴性。(《湖南中医杂志》1999年第3期)

    3.项背筋膜炎:本方作汤剂,治疗50例。服药5~30剂不等。腰背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即为治愈。结果:治愈18例;好转2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00%。(《河南中医》2012年第2期)

    方解

    本方系桂枝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去麻黄,再加羌活、防风、川芎、人参、黄芪而成。黄芪、人参补元气,固肌表;熟附子、桂枝、细辛助阳散寒以解表寒;羌活、川芎、防风加强解表散寒;芍药凉血散血,制附、桂、羌、辛之辛烈温燥而不碍汗;甘草甘缓,使汗出不猛而邪尽去;煨生姜温胃,大枣滋脾,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和营卫而助汗出。如此配伍,扶正而不留邪,发汗而不伤正,相辅相成,以免顾此失彼,变生不测。

    临床应用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肢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为辨证要点。原书著称:“夏月加黄芩、石膏,冬月不必加。”本方性温燥,对血虚感寒或温病初起者,不可使用。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心律失常、荨麻疹等证属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者。

    方歌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摘录明·《伤寒六书》
更多中药材
  • 《中国药典》:八珍益母丸处方益母草200g 党参50g 白术(炒)50g 茯苓50g 甘草25g 当归100g 白芍(酒炒)50g 川芎50g 熟地黄100g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微有香气,味甜而微苦。炮制以上九味,粉碎成细......
  • 《古今医统》卷八十四:八珍益母十全丸处方益母草240克(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俱可采,阴干,折去下半截,用上半截连穗叶,石臼杵捣筛,为极细末)人参(饭上蒸)白术(饭上蒸)白茯苓(饭上蒸)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当归身(酒浸)60克 川芎1......
  •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八珍粉处方莲子肉320两,生白术40两,茯苓64两,芡实160两,山药160两,苡米160两,扁豆64两,党参(去芦)40两。制法上为细末,用白米面1600两,兑以上细料面64两,蒸熟晾干后,再研为细粉,兑白糖640......
  •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八珍糕处方党参(去芦)60克 茯苓60克 生白术60克 扁豆60克 莲子肉60克 生苡米60克 生山药60克 芡实60克 白米面3千克 白糖2.4千克 江米面3千克制法共研为细粉 过罗,搅匀蒸糕,每块重30克。功能主......
  • 处方梨汁1碗,萝卜汁1碗,藕汁1碗,柏枝(捣烂,用童便熬)浓汁1碗、稀汁各1碗,乳汁1碗。制法共熬成膏,再入知母2两,黄柏2两,为末,入膏搅匀。功能主治劳瘵。用法用量每服2茶匙,白水送下。摘录《鲁府禁方》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