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浚川丸

    《医学入门》卷七:浚川丸别名

    十水丸(《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

    桑白皮 大戟 雄黄 茯苓 芫花 甘遂 商陆 泽泻 巴戟 葶苈各15克

    制法

    共为末。

    功能主治

    逐水消肿。治水肿。

    用法用量

    每服3克,五更时姜汤调下,醋糊为丸,每服30丸。

    从面肿起,根在肺,加桑白皮15克,从四肢肿起,根在脾,加大戟15克;从背肿起,根在胆,加雄黄15克;从胸肿起,根在皮肤,加茯苓15克;从胁肿起,根在肝,加芫花15克;从腰肿起,根在胃,加甘遂15克;从腹肿起,根在脾,加商陆15克;从阴肿起,根在肾,加泽泻15克;从手肿起,根在腹,加巴戟15克;从脚肿起,根在心,加葶苈15克。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证治准绳·幼科》卷七:浚川丸处方

    大戟 芫花(醋炒)沉香 檀香 南木香 槟榔 蓬莪术 大腹皮(洗,焙干)桑白皮(锉,炒)各15克 黑白牵牛(晒,研,取生末)巴豆(去壳、膜、心,存油)15粒

    制法

    上除牵牛末、巴豆外,前九味内有沉香、檀香、木香、槟榔不过火,余五味焙干,同沉香等为末,就加牵牛末和巴豆碎切在乳衅内,杵极细,入前药末同再杵匀,水煮面糊为丸,麻仁大。

    功能主治

    理气消积,逐水退肿。治水肿及单腹胀满,气促食减,遍身浮肿。

    用法用量

    每服17丸,浓煎葱汤侯温,五更初空腹服下。去水来尽,停一日减用13丸,次减作9丸,再减至7丸,汤使服法如前,证退即止。

    摘录《证治准绳·幼科》卷七《袖珍》卷三引张子和方:浚川丸处方

    甘遂2钱,芒消2钱,郁李仁1钱,大黄3钱,黑牵牛末2两。

    制法

    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积聚。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温水送下。

    摘录《袖珍》卷三引张子和方《准绳·幼科》卷七:浚川丸处方

    大戟半两,芫花(醋炒)半两,沉香半两,檀香半两,南木香半两,槟榔半两,蓬莪术半两,大腹皮(洗,焙干)半两,桑白皮(锉,炒)半两,黑白牵牛(晒,研取生末)1两,巴豆(去壳膜心,存油)35粒。

    制法

    上药除牵牛末、巴豆外,前9味内沉香,檀香、木香、槟榔不过火,余5味焙干,同沉香等为末,就加牵牛末和匀,巴豆碎切在乳钵内,杵极细,入前药末,同再杵匀,水煮面糊为丸,如麻仁大。

    功能主治

    水肿及单腹胀,气促食减,遍身面浮。

    用法用量

    每服17丸,浓煎葱汤候温,五更初空心送下。去水未尽,停1日减用13丸,次减作9丸,再减至7丸,汤使下法如前,证退即止,仍投南星腹皮散。

    如单腹肿甚,能饮食气壮者,加甘遂末同丸取效。

    注意

    忌甘草。

    摘录《准绳·幼科》卷七
更多中药材
  • 别名经进八仙散处方干葛(纹细嫩有粉者)半两,白豆蔻(去皮壳)半两,缩砂仁(实者)半两,丁香(大者)半两,甘草(粉者)1两,百药煎1分,木瓜(盐窨,加倍用),烧盐1两。功能主治壮脾进食,令人饮酒不醉。主用法用量上锉细。人不能饮酒者,只抄1钱,......
  • 别名麦味地黄丸(《医级》卷五)。处方怀生地黄240克 山茱萸120克 怀山药120克 白茯苓90克 牡丹皮90克 泽泻90克 麦冬90克 五味60克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肾虚喘嗽。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时用姜汤送下。摘......
  • 处方北耆1两,人参1两,茯苓1两,山药1两,莲米1两,芡实1两,苡仁1两,扁豆1两。制法加糯米1升,炒黄磨细,入白糖1斤,打成糕。功能主治大养脾胃,益寿延年。主用法用量随食;调服亦佳。摘录《医学集成·补遗》卷二......
  • 《活幼心书·拾遗》:八仙饮处方生干地黄(净洗,焙干)5钱,赤芍药5钱,大川芎5钱,羌活5钱,川当5钱,归尾(酒洗,焙干)5钱,龙胆草5钱,汉防己5钱,甘草5钱。功能主治血风目疾,经久不愈,昼夜涩痛,视物不明,甚至生翳散漫,投诸药未验者。用法......
  • 处方常山、白术、秦艽、洪州鬼臼、赤芍药、甘草、紫苏、银州、柴胡各等分。制法洗净,为粗末。功能主治男妇虚劳骨蒸服鳖甲丸后作热者。用法用量每服半两,水2碗,乌梅肉2个,葱白7寸,韭白7寸,桃枝7寸,槐枝7寸,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滓并煎。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