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桑菊饮

    《温病条辨》卷一:桑菊饮处方

    杏仁6克 连翘4.5克 薄荷2.4克 桑叶7.5克 菊花3克 苦梗6克 甘草2.4克 苇根6克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日二服。

    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6克,犀角3克;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6克;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备注

    方中桑叶、菊花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桔梗、甘草、杏仁清咽利膈,止咳化痰,连翘清热解毒,苇根清热生津。配伍同用,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凡风温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可以用之。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温病条辨》:桑菊饮组成

    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 ,杏仁二钱(6g), 桔梗二钱(6g) ,甘草生八分(2.5g) ,薄荷八分(2.5g) ,连翘一钱五分(5g) ,苇根二钱(6g)。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

    本方证为风温袭肺,肺失清肃所致。风温客肺,肺失清肃,故以咳嗽为主证;虽卫表不疏,但感邪轻浅,为外感风热之轻证,故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为风热表证之象。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桑叶甘寒质润,轻清疏散,长于散肺中风热以止咳;菊花辛甘性寒,长于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以肃肺,二者相须为用,共为君药。薄荷协助桑叶、菊花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杏仁苦降,肃降肺气,桔梗辛散,开宣肺气;二药相合,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而祛痰止咳,为宣降肺气的常用药对,共为臣药。连翘清上焦风热以解毒;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与桔梗相配祛痰利咽。本方诸药皆为辛凉甘苦,轻清宣透之品,且用量颇轻,故为“辛凉轻剂”。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一首“辛凉轻剂”,适用于风热或风温犯肺之轻证,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属风热犯肺之轻证。

    注意

    本方为风热咳嗽轻证的常用方,风寒咳嗽不宜使用。所用药物均系轻清之品,不宜久煎。

    方歌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绕, 芦根为引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摘录《温病条辨》
更多中药材
  • 处方①熏洗方:五味5钱,朴消5钱,枳壳5钱,白芷5钱,陈皮5钱,细辛5钱,黄柏5钱,水杨柳根5钱,黄连5钱。②败毒散:当归1钱,芍药1钱,川芎1钱,甘草1钱,木鳖子1钱,山栀1钱,连翘1钱,熟地1钱,防风1钱,金银花1钱,荆芥1钱,陈皮1钱......
  • 《回春》卷三:八仙膏别名八汁汤处方生藕汁1盏,生姜汁1盏,梨汁1盏,萝卜汁1盏,甘蔗汁1盏,白果汁1盏,竹沥1盏,蜂蜜1盏。功能主治噎食。用法用量八汁汤(《医学从众录》卷五)。《东医宝鉴·杂病篇》无甘蔗汁,以砂糖代之。摘录《回春》卷三《外科......
  • 《串雅外编》卷三:八仙茶处方杜仲4两(麸皮炒断丝),菟丝子(2两酒浸,制如常)5钱,木鳖子(去油皮)10个,甘草2两(去皮,蜜炙),广木香1两(不见火),小茴香5钱,母丁香大者10个,附子1个(用荞麦面1撮,包煨,良久去面),沉香8钱,诃子......
  • 处方白花藕粉、白茯苓、白扁豆(炒)、莲肉、川贝母、山药、白蜜各等分,人乳(另入)。功能主治保养,滋胃保元。主一切杂症虚劳。用法用量滚水冲,不拘时食。摘录《仙拈集》卷三......
  • 处方当归5钱,熟地5钱,甘草2钱,黄耆1两,白芍2钱,天花粉3钱,金银花1两,生地2钱。功能主治一切恶疮初起者。用法用量水2碗,煎8分,半饥服。摘录《洞天奥旨》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