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秦艽扶羸汤

    《杨氏家藏方》卷十:秦艽扶羸汤处方

    柴胡(去苗)60克 人参(去芦头)鳖甲(米醋炙)秦艽 地骨皮各45克 半夏(汤洗七遍)紫菀茸 甘草各30克 当归(洗,焙)38克

    功能主治

    益气滋阴,退热除蒸。治肺痿骨蒸,已成劳嗽,或寒或热,声嗄不出,体虚自汗,四肢怠惰,饮食减少。

    用法用量

    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生姜5片,乌梅、大枣各1枚,煎至280毫升,去滓,食后服。

    热甚者,加青蒿;汗多,加黄耆,去半夏、生姜。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宋·《杨氏家藏方》:秦艽扶羸汤组成

    柴胡(60克)、人参(45克)、鳖甲(45克)、秦艽(45克)、地骨皮(45克)、半夏(30克)、紫菀(30克)、甘草(30克)、当归(3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粗末,每服15克,加生姜5片,乌梅1枚,红枣1枚,水煎服。

    功效

    养阴除蒸,补气肃肺。

    主治

    主治肺痿骨蒸劳嗽,或寒或热,声哑羸瘦,自汗,四肢怠惰,不思饮食。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不明原因低热等病症。

    低热(个案):患者84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患病2个月来卧床不能起,不能站立行走,且时时呕逆,不欲进食,进食则呕,呕甚则哕出淡绿痰涎。一诊先用用柴胡桂枝汤加白薇、秦艽,服药后呕吐明显减轻,能进粥食,仍发热;次诊改拟秦艽扶羸汤加味,日1剂,进3剂后低热渐渐退去。已能独立行走,饮食增进。但觉两腿乏力,腰膝酸重。舌淡、脉细。仍进滋阴退热、清透伏火、畅通气机、益气化痰之法,略加健睥益肾之品,拟秦艽扶羸汤加茵陈、青蒿、复花、地骨皮。又服10剂,诸症悉平,其病痊愈。追访,未见复发。(《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第2期)

    方解

    方用秦艽、柴胡、地骨皮清热,鳖甲滋阴,人参益气。用于治疗肺痿骨蒸潮热及劳嗽羸瘦之证,以骨蒸潮热、形体消瘦、音哑咽干、纳呆乏力、舌干红、脉虚数为辨证要点。临床如见汗出明显,加黄芪、牡蛎益气固表;咳嗽有痰,加川贝、百部止咳化痰;午后低热,加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方歌

    (一)秦艽扶羸疗虚劳,鳖骨柴参甘草着,夏归紫菀一并入,骨蒸潮热自汗消。

    (二)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嗽服之谐

    摘录宋·《杨氏家藏方》
更多中药材
  • 处方桂枝1钱,桃仁1钱,延胡1钱,木通1钱,大黄1钱,乌头8分,丹皮8分,牵牛子(别末)8分。功能主治疝气。用法用量水煎,临用点牵牛子末服。摘录《观聚方要补》卷五引福井氏方......
  • 别名知母汤处方知母(焙)3分,芍药3分,麦门冬(去心,焙)3分,柴胡(去苗)3分,泽泻3分,石膏1两半,黄芩(去黑心)半两,甘草(炙)半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伤寒数日不解,心躁烦乱,小腹胀急,脐下闷痛,大渴喘乏。用法用量知母汤(《普济方......
  • 处方当归、地黄、荆芥、防风、石膏、升麻、玄参、丹皮。功能主治面肿连齿痛,出血。摘录《证治宝鉴》卷十......
  • 处方紫菀2两,细辛2两,甘草(炙)2两,款冬花3两,桂心1两,牡蛎1两,豉1两,竹叶1把。功能主治小儿逆气而喘,久嗽伤肺。用法用量水7升,煮2升,五岁服5合。不知加。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婴孺方》......
  • 处方熟地、丹皮、枣皮、茯苓、山药、泽泻、黄柏、知母、龙胆草。功能主治疝气,水衰火蔽,脾气尚强,谷食未减者。各家论述此方用丹溪滋阴八味以养肾水,复以胆草直泻厥阴邪火,所谓诸痛属火是也。摘录《证因方论集要》卷四引黄锦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