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昆布丸

    《外台秘要》卷二十三引《广济方》:昆布丸处方

    昆布60克(洗去咸汁)通草30克 羊靥2具(炙)海蛤30克(研)马尾海藻30克(洗去咸汁)

    制法

    上五味,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治瘿气,胸膈满塞,项颈渐粗。

    用法用量

    细细含咽汁。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生菜、热面、炙肉,蒜、笋。

    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十三引《广济方》《圣惠》卷五十:昆布丸处方

    昆布2两(洗去咸味),羚羊角屑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赤茯苓2两,木香1两,射干1两,旋覆花1两,前胡2两(去芦头),川升麻1两,郁李仁2两(汤浸,去皮,微炒),桔梗2两(去芦头),紫菀1两(去苗土)。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膈气,咽喉噎塞,全不思食,肩背气壅,四肢烦疼。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不拘时候,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五十《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昆布丸别名

    通气丸

    处方

    昆布2两(洗去咸汁),通草1两,羊靥2具(炙),海蛤1两(研),马尾海藻1两(洗去咸汁)。

    制法

    上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气瘿,胸膈满塞,咽喉项颈渐粗。

    用法用量

    通气丸(《圣济总录》卷一二五)。方中通草,《圣济总录》作“木通”。

    注意

    忌生菜,热面,炙肉,蒜,笋。

    摘录《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卫生总微》卷十九:昆布丸别名

    昆布丹

    处方

    昆布1两(洗去咸味),海藻1两(洗去咸味),龙胆草(去芦)1两,槟榔半两,甜葶苈1两(隔纸炒紫色,研细),牵牛子半两(炒)。

    制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小儿项瘿。

    用法用量

    昆布丹(《普济方》卷四○五)。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九《圣济总录》卷九十四:昆布丸处方

    昆布(洗去咸,炙)1两半,海藻(洗去咸,炙)1两半,蒺藜子(炒,去角)1两半,芜荑仁(炒)1两半,槟榔(锉)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2两,大麻仁(研)2两,木香3分,黄耆(锉)3分,诃黎勒(炮,去核)3分,陈橘皮(去白,炒)1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菟丝子(酒浸1宿,别捣)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阴疝肿大偏坠。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四《圣济总录》卷六十二:昆布丸处方

    昆布(洗去咸,焙末)1两,舂杵头细糠1合。

    制法

    上用老牛涎1合,生百合汁1合,2味慢火煎,入蜜搅成膏,搜前药和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

    膈气噎塞,食物不下。

    用法用量

    含化咽津。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二《圣惠》卷五十:昆布丸处方

    昆布1两半(洗去咸味),羚羊角屑半两,柴胡3分(去苗),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天门冬1两半(去心,焙),木通3分(锉),槟榔3分,诃黎勒皮1两半,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射干半两,川朴消1两,桂心1两,百合1两,紫苏子半两(微炒),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五噎,喉咽妨塞,食饮不下。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不拘时候,以热酒送下;夜饭后,取1丸如弹丸大,绵裹,含化咽津。

    摘录《圣惠》卷五十《圣惠》卷三十五:昆布丸处方

    昆布1两(洗去咸味),诃黎勒皮1两,槟榔1两,松萝半两,干姜半两(炮裂,锉),桂心半两,海藻1两(洗去咸味),木通2两(锉)。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瘿气初结,咽喉中壅闷,不治即渐渐肿大。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三十五《济生》卷八:昆布丸处方

    昆布(洗)1两,海藻(洗)1两,小麦1两(好醋煮干)。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杏核大。

    功能主治

    一切瘿瘤,不问久新。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后噙咽。

    摘录《济生》卷八《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昆布丸处方

    昆布8分(洗),干姜6分,犀角6分(屑),吴茱萸4分,人参8分,马尾海藻4分(洗),葶苈子6分(熬),杏仁8分(去皮尖,熬)。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冷气筑咽喉,噎塞,兼瘿气。

    用法用量

    空腹以饮服。

    注意

    忌生冷,粘食,陈臭等。

    摘录《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圣惠》卷四十二:昆布丸处方

    昆布3分(洗去咸味),赤茯苓3分,枳实半两(麸炒微黄),甘草1分(多微赤,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干姜1分(炮裂,锉),木香半两,诃黎勒皮1两,槟榔3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胸痹气闷,喉中噎塞。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不拘时候,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千金》卷三:昆布丸处方

    昆布2两,海藻2两,芍药2两,桂心2两,人参2两,白石英2两,款冬花2两,桑白皮2两,茯苓2两半,钟乳2两半,柏子仁2两半,紫菀1两,甘草1两,干姜1两6铢,吴茱萸1两半,五昧子1两半,细辛1两半,杏仁100枚,橘皮5合,苏子5合。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胸中伏气。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酒送下,1日2次。加至40丸。

    摘录《千金》卷三《外台》卷十九引苏恭方:昆布丸别名

    吴茱萸丸

    处方

    吴茱萸4两,荜茇4两,茯苓4两,白术4两,曲葶苈(熬)4两,昆布4两(洗),杏仁(去皮尖,熬)3两,枳实(炙)3两,大黄3两,干姜3两,旋覆花1两半,橘皮3两半(1本有半夏6两,以汤洗熬之,射干3两。又1本无旋覆花、干姜、大黄、杏仁、橘皮)。

    制法

    上为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脚气夏盛秋歇,毒气既谢,风缓犹在,若诸病皆退,但苦食腹胀不安,为气在咽喉,吐不出,咽不入,心闷痰满,食已吐酢水者。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1日2次。利多减之,不利加之,常令微利,觉病退则止,发便服之。

    注意

    不可常服,令人瘦。忌羊肉、饧、桃、李、雀肉、酢物。

    摘录《外台》卷十九引苏恭方方出《外台》卷十九引苏恭方,名见《普济方》卷二四五:昆布丸处方

    昆布8两,射干4两,茯苓2两,干姜2两,羚羊角屑3分,橘皮3分,杏仁5分(去皮尖双仁,炒),荜茇6分,吴茱萸6分,大黄6分(大小便闭涩者,大黄无不须用)。

    制法

    上为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下气消胀。主诸脚气,定时候间满腹胀,不能食者。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利多服7丸,以意消息。气发服已前丸得定,如不定,作槟榔皮汤压之。

    不能食者,加白术6分,曲末10分。

    注意

    忌酢物、桃李、雀肉。

    摘录方出《外台》卷十九引苏恭方,名见《普济方》卷二四五《外台》卷十引《古今录验》:昆布丸处方

    大黄1两,消石1两,海藻(洗)1两,水银1两,昆布3两(洗),苦瓠瓣40枚,葶苈半升(熬),通草2分,桃仁50枚(熬)。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胸满上气。

    用法用量

    先食服3丸,1日2次。

    摘录《外台》卷十引《古今录验》《医心方》卷十六引《陶氏效验方》:昆布丸处方

    昆布2分,松萝2分,海藻5分。

    制法

    上为末,白蜜为丸,如李子大。

    功能主治

    瘿病。

    用法用量

    含咀嚼,咽其汁,日3次,夜1次。

    摘录《医心方》卷十六引《陶氏效验方》方出《外台》卷二十三引《肘后方》,名见《医心方》卷十六引《范汪方》:昆布丸处方

    昆布、海藻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杏核大。

    功能主治

    颈下卒结,囊渐大欲成瘿者。

    用法用量

    含,稍稍咽汁,1日4-5次。亦可酒浸服。

    摘录方出《外台》卷二十三引《肘后方》,名见《医心方》卷十六引《范汪方》《圣惠》卷九十二:昆布丸处方

    昆布3分(洗去咸味),茴香子半两(微炒),木香1分,甘草(多微赤,锉)1分,黄柏(锉)1分,丁香1分,烂牡蛎(生用)1分,铜青1分。

    制法

    上为末,用枣肉和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儿骨疳攻注,连肾外囊肿胀,或疼,或偏坠。

    用法用量

    1-2岁儿,每服3丸,空心以熟甘草煎汤送下。

    摘录《圣惠》卷九十二《医心方》卷十六:昆布丸处方

    昆布8两(炙),海藻7两(洗,炙),小麦1升(熬),海蛤5两,松萝4两,连翘2两,白头翁2两。

    制法

    上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瘿瘤,诸瘘。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1日3次,稍加至30丸。

    摘录《医心方》卷十六
更多中药材
  • 别名八生散(《证治要诀类方》卷三)。处方天雄60克(此药最佳,无则以大附子代之,去皮)大川乌60克(去皮)天南星 白附子 天麻 白术各30克 川芎 木香 全蝎(姜汁拌,全用)半夏各15克(同天雄、附子、南南、川乌并生用)制法上药生用,锉如麻......
  • 别名拓痞丸处方桂心3分,曾青(无,代以空青)3分,牡丹3分,鳣头甲(头渍,炙令黄色)3分,干姜3分,蜀漆7分,细辛6分,龙胆5分,附子4分(炮)。制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小儿痞,面黄羸瘦,丁奚不欲饮食,食不生肌肤,心中......
  • 处方白芷1两,白及1两,白蔹1两,白附子1两,白僵蚕1两,白蒺藜1两,白丁香1两,白薇1两,草乌1两,杏仁(泡,去皮尖)1两,甘松1两,藁本1两,山楂1两,豆粉1两,鹰条1两,猪牙皂角1两,儿茶3钱,轻粉3钱,樟脑5钱,密陀僧5钱,猪胰3两......
  • 《卫生宝鉴》卷二十:八白散处方白丁香3两,白及3两,白僵蚕3两,白牵牛3两,杜蒺藜3两,新升麻(肉白者佳)3两,三赖子2两,白蔹2两,白芷2两,白附子半两,白茯苓半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劳汗当风,郁乃痤。用法用量至夜津调涂面,明旦以莹肌如......
  • 处方当归、芍药、地黄、川芎、鹿茸、阿胶(炒作珠,用干草火烧)、艾叶、续断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妇人无子。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好酒送下。摘录《普济方》卷三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