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黄土汤

    《金匮要略》卷中:黄土汤处方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阿胶 黄芩各9克 灶中黄土25克

    功能主治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治脾虚阳衰,大便下血,及吐血、衄血、妇人血崩,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用法用量

    上七味,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备注

    方中灶心黄土温中止血为君;白术、附子温脾阳而补中气,助君药以复统摄之权为臣;出血量多,阴血亏耗,而辛温之术、附又易耗血动血,故用生地,阿胶滋阴养血,黄芩清热止血为佐;甘草调药和中为使。诸药配合,寒热并用,标本兼治,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阳。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医略十三篇》卷十一:黄土汤处方

    净黄土2两,广藿香2钱,生木香8分,宣木瓜2钱,陈橘皮1钱,紫厚朴8分,白扁豆3钱,活水芦根2两。

    功能主治

    霍乱吐泻及转筋霍乱。

    用法用量

    长流水煎。

    夏月,加香薷1钱;三秋,加蓼花根1两;虚,加冬白术1钱半(土炒);实,加鸡心槟榔1钱;寒,加理中丸5钱;热,加四苓散5钱;干霍乱,本方2剂加炒盐1两,童便1小碗多服,以手指按舌根探吐,得吐即泻,吐泻后去炒盐、童便,照常煎服。

    注意

    忌稠粘粥食。

    各家论述

    用黄土为主,加藿香、木香之芳香以解秽浊,木瓜和胃舒筋以杜转筋,陈皮调畅气机,厚朴、扁豆消暑去湿,芦根致胃清和。犹是地浆之意,而胜于墙阴之不洁远矣。

    摘录《医略十三篇》卷十一《千金》卷十二:黄土汤处方

    伏龙肝半升,甘草3两,白术3两,阿胶3两,干姜3两,黄芩3两。

    功能主治

    卒吐血及衄血。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下胶,分3服。

    摘录《千金》卷十二《普济方》卷一○八引《旅舍方》:黄土汤处方

    伏龙肝(即灶下黄土)。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赤疹瘙痒,烦躁昏闷。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生姜蜜汤调下。

    摘录《普济方》卷一○八引《旅舍方》《金匮》卷中:黄土汤别名

    伏龙肝汤、伏龙肝散、黄土散

    处方

    甘草3两,干地黄3两,白术3两,附子3两(炮),阿胶3两,黄芩3两,灶中黄土半斤。

    功能主治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脾虚阳衰,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妇人崩漏,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苦白,脉沉细无力者。

    临床应用

    1.便血:福,24岁。病后冰振水果不能戒,粪后便血如注,与《金匮》黄土汤。每剂黄土用1斤,附子用8钱。服至30余剂,而血始止。《蒲辅周医案》:苗某某,女,58岁。大便后流鲜血,或无大便亦流大量鲜血。每次流血量约1至2茶碗之多,每日2至3次,已20余日。两少腹有隐痛,自觉头晕心慌,气短自汗,脸肿,饮食尚可;素有失眠及关节疼痛,月经已停止2年。脉沉数,舌微淡无苔。以黄土汤加味:熟地1两,白术6钱,炙甘草6钱,黑附子3钱,黄芩2钱,阿胶5钱,侧柏叶(炒)3钱,黄土2两。用开水泡黄土,澄清取水煎,服2剂。复诊时已有好转,仍有心跳气短,已无头晕及自汗出,饮食尚可,眠佳,舌无苔,脉仍沉数。原方再服3剂,便血已很少,以益气滋阴补血以资善后。

    2.咯血:黄某某,女,35岁,咳嗽半月伴咯血4天,经中西药治疗后,仍咯血不止,咳嗽无痰,头晕乏力,舌苦薄白,脉细软。用黄土汤温摄:制附子6g,白术15g,干地黄15g,黄芩9g,阿胶15g,灶心土50g,甘草6g。服上药2剂咯血止。守上方加沙参15g,3剂而愈。

    3.血淋:赵某某,男,32岁。房事后有堕感,尿急,点滴不通,割如刀割,后尿出玉米粒大4-5块血饼,经治半年无效。察其面色黄白,嘴唇红,舌质红,苔薄白,双尺脉沉迟无力。治以清热温脾,固肾摄血。处方:土炒白术9g,九蒸熟地9g,黄芩6g,阿胶9g,炮附子4.5g,灶心土12g,甘草3g,饭后服。连服15剂病愈,随访4年无复发。

    用法用量

    伏龙肝汤(《三因》卷九)、伏龙肝散(《脉因症治》卷上)、黄土散(《何氏济生论》卷二)。

    各家论述

    1.《金匾玉函经二注》:欲崇土以求类,莫如黄土,黄者,土之正色,更以火烧之,火乃土之母,其得母燥而不湿,血就温化,则所积者消,所溢者止;阿胶益血,以牛是土畜,亦是取物类;地黄补血,取其象类;甘草、白术养血补胃和平,取其味类;甘草缓附子之热,使不潜上。是方之药,不惟治远血而已,亦可治久吐血,胃虚脉迟细者,增减用之。盖胃之阳不化者,非附子之善走,不能通诸经脉,散血积也;脾之阴不理者,非黄芩之苦,不能坚其阴以固其血之走也;黄芩又制黄土、附子之热,不令其过,故以二药为使。

    2.《金匮要略论注》:以附子温肾之阳,又恐过燥,阿胶、地黄壮阴为佐;白术健脾土之气,土得水气则生物,故以黄芩、甘草清热;而以经火之黄土与脾为类者引之入脾,使脾得暖气,如冬时地中之阳气而为发生之本。

    3.《金匮要略心典》:黄土温燥入脾,合白术、附子以复健行之气;阿胶、生地黄、甘草以益脱竭之阴,又虑辛温之品,转为血病之厉,故又以黄芩之苦寒,防其太过,所谓有制之师也。

    4.《血证论》:方用灶土、草、术健补脾土,以为摄血之本;气陷则阳陷,故用附子以振其阳;血伤则阴虚火动,故用黄芩以清火;而阿胶、熟地又滋其既虚之血。合计此方,乃滋补气血,而兼用清之品以和之,为下血崩中之总方。

    摘录《金匮》卷中《外台》卷三引《深师方》:黄土汤处方

    当归3两,甘草3两(炙),芍药3两,黄芩3两,芎3两,桂心1两,生地黄1斤,釜月下焦黄土(如鸡子大)1枚(碎,绵裹),青竹皮5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去五脏热结。主鼻衄或吐血。

    用法用量

    以水1斗3升,煮竹皮,减3升,去滓,纳诸药,煮取3升,分4服。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葱。

    摘录《外台》卷三引《深师方》《增补内经拾遗》卷四引钱仲阳方:黄土汤处方

    黄土适量。

    功能主治

    小儿急惊、慢惊。

    临床应用

    《钱仲阳传》:元丰中,皇子仪国公病瘛痤疭,国医未能治。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汤所以愈疾状,乙对曰:以土制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请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天子悦其对,擢大医丞,赐紫农金鱼。

    用法用量

    煎汤,饮之。

    摘录《增补内经拾遗》卷四引钱仲阳方《金匮要略》:黄土汤组成

    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各三两(各9g) ,灶心土半斤(30g)。

    用法

    以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

    阳虚失血。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方解

    本方证为脾阳不足,血失统摄所致。脾阳不足,失于统摄,血从上溢则吐血、衄血,下溢则便血、崩漏。阳虚则寒,血色暗淡,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阳健脾,养血止血。方中灶心土辛温而涩,温阳收涩止血,为君药。附子、白术温健脾阳,以复统血之权,为臣药。君臣相配,温阳止血。阿胶、生地滋阴养血,既可补出血阴伤之不足,又能止血,并可监制附子、白术之温燥之性,以防伤血;且阿胶、生地得术、附则无滋腻之弊;黄芩苦寒.能治诸失血,并降吐衄上逆之血,又可佐制君、臣药之温燥之性,以防温燥动血,具有反佐之意,共为佐药。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寒热并用,使温阳不伤阴,滋阴不碍阳,刚柔相济,标本兼顾。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脾阳不足所致便血或崩漏的常用方,以血色暗淡不鲜,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属脾阳不足者。

    方歌

    黄土汤用术附襄,地黄阿胶芩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吐衄宜。

    摘录《金匮要略》
更多中药材
  • 处方厚朴1斤(去皮,切),枣2升(去核,切),生姜1斤(去皮,切)。制法上先入锅内猛火炒匀,搅,候紫焦倾出,为粗末。每药末1斤,入良姜4两,干姜4两(炮裂)、神曲4两,同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暖脾胃,增进饮食。主用法用量每服......
  • 处方羊蹄根、草乌头。功能主治一切风癣及诸般癣瘙痒,搔之不已。用法用量净拂多人行砖,上滴好醋,先磨草乌头约1分,次磨羊蹄根2分,爬令发痒,以指点药抹之,仍吃煮肾散相为表里。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 处方川鸡头半两(烧为灰),腻粉1分,龙脑1分。制法上为末。以黄牛胆汁调成膏,以瓷器盛。功能主治中风口噤不开。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温酒调,拗开口灌之,不拘时候,续以豆淋酒投之。摘录《圣惠》卷十九......
  • 处方香附4两(炒),当归尾1两2钱(炒,用尾),五灵脂1两(炒)。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妇人血崩不止。用法用量每服5钱,醋汤调,空心服。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八......
  • 别名茱萸汤处方甘草2两,人参2两,桂心2两,茱萸1升,生姜1斤,半夏1升。功能主治奔豚病,从卒惊怖忧追得之,气下纵纵,冲心胸脐间,筑筑发动有时,不治杀人。大气上奔胸膈中,诸病发时,迫满短气不得卧,剧荏便悁欲死,腹中冷湿气,肠鸣相逐成结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