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回阳玉龙膏

    《仙传外科集验方》:回阳玉龙膏别名

    玉龙膏(《理瀹骈文》)。

    处方

    草乌90克(炒)南星(煨)30克 军姜60克(煨)白芷30克(不见火)赤芍药30克 肉桂15克(不见火)

    功能主治

    温经回阳,活血止痛。治一切阴证疮疡,阴疽发背,痰湿流注,鼓椎风,伤损久痛,风湿冷痹。

    用法用量

    上药研末,用热酒调敷。亦可掺于膏药内贴之。

    备注

    方中姜、桂助脏腑阳气以祛寒;草乌、南星走窜发散,破恶气,驱风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结块;赤芍、白芍活血散滞,止痛生肌;陈酒为使,行药性,散气血诸药合用,有回阳逐阴之功,为外科阴证常用要方。

    摘录《仙传外科集验方》明·《外科正宗》:回阳玉龙膏出处

    回阳玉龙膏,出自明·《外科正宗》。本方又名“回阳玉龙散”。

    组成

    草乌(炒)三两(90克),煨于姜(炒)三两(90克),赤芍一两(30克),白芷一两(30克),煨天南星一两(30克),肉桂五钱(15克)。

    用法

    制膏,外用。

    功效

    温经活血,散寒化痰。

    主治

    主治背疽阴证,寒湿流注,冷痛痹风等证,病灶特点为不肿高,不焮痛,不发热,不作脓,皮色不变,漫肿无头。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本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0例,辨证加用五积散、当归拈痛汤、羌活胜湿汤、大防风汤等辅助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肿胀、关节摩擦音、运动障碍等症状消失者5例;症状基本消失,阴雨天有较小骨摩擦音者4例;脱落1例。9例患者平均疗程37日,半年后随访,复发2例,但复发症情较治疗前为轻。(《中医杂志》1964年第11期)

    方解

    方用干姜、肉桂热血生血;草乌、天南星破恶气,祛风毒,死活肌,除骨痛,消结块,回阳气;赤芍、白芷散血滞;加以酒行药性。临床应用以一切阴寒疮疡为辨证要点。

    现代研究

    现代临床报道较少。早期文献报道本方可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与关节结核、肌肉深部脓肿、关节炎、关节腔。慢性积液、慢性炎症性软组织僵块、腰肌劳损、腰椎肥大、骨质增生等病症。

    方歌

    回阳玉龙阴毒招,不热不疼不肿高,军姜桂芍星乌芷,研末须将热酒调。

    摘录明·《外科正宗》
更多中药材
  •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艾叶饮处方艾叶、当归(切,焙)、人参、生干地黄(焙)、地榆、干姜(炮)、阿胶(炙令燥)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半产后,恶露不断,心闷气短。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摘录《圣济总录》......
  • 处方艾叶50克 鸡蛋2个 白糖适量制法将艾叶加水适量煮汤,打入鸡蛋煮熟,放白糖溶化即成。功能主治温肾安胎。适用于习惯性流产。用法用量每日晚睡前服。摘录《民间方》......
  • 处方干艾叶4两(炒焦存性),川白姜1分(炮)。制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白痢。用法用量每服70丸,食前清水米饮送下。摘录《直指》卷十四......
  • 处方艾叶1握,黑豆100粒。功能主治大便下脓血。用法用量新水1大盏,煎至6分,入生姜汁3大匙,稍热服。摘录《直指》卷二十六......
  • 处方艾曲1升(生),干姜1两,细辛1两,椒目1两,附子1两,桂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利小便,消肿。主痢后或产后虚肿,水肿。用法用量每服2-3钱,温酒调下。注意忌猪肉、生葱、生菜。摘录《鸡峰》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