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华盖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华盖散处方

    紫苏子(炒)、赤茯苓(去皮)、桑白皮(炙)、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炒)、麻黄(去根.节),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炮制

    上七味为末。

    功能主治

    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痰气不利,呀呷有声。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博济方》卷二:华盖散处方

    紫苏子(炒)麻黄(去根、节)杏仁(去皮,尖)陈皮(去白)桑白皮 赤茯苓(去皮)各30克甘草15克(炙)

    制法

    上药同为粗末。

    功能主治

    宜肺化痰,止咳平喘。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朐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久塞,头昏目眩,痰气不利,呀呷有声。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克,煎至90毫升,食后温服。

    备注

    方中麻黄宣肺化痰,解表发汗为君;杏仁、苏子降气消痰,宣肺止咳为臣;陈皮理气燥湿,桑白皮泻肺利水,赤茯苓渗湿行水,三味行气祛水以消痰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共成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摘录《博济方》卷二《圣济总录》卷五十:华盖散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甜葶苈(隔纸炒)桑根白皮(锉)各30克 大黄15克(湿纸裹,煨熟)

    制法

    上四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

    治肺痈,气喘咳嗽,胸膈满闷,口干烦热,及吐血。

    用法用量

    每服3克,食后、临卧用生姜汤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华盖散处方

    甜葶苈15克 苦葶苈15克(并用纸隔炒)茯苓 人参 细辛 干姜(炮)桔梗(锉,炒)杏仁(去皮、尖,麸炒)紫菀 款冬花 甘草(炙)陈皮各7.5克

    制法

    上为细末,用羊肺1个(心血不透者),切细研烂,与药末拌和,再研匀,药尽为度。将药泥在土墙上,以湿纸七重盖覆,每日去纸一重,七日药就,候干刮下,再研,罗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脏气不足,痰饮内停,咳唾脓血,渐成肺痿,憎寒发热,羸瘦困顿,皮肤甲错,将成劳瘵。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酒、盐汤或米饮调下,一日二次。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普济方》卷一四九引《医学切问》:华盖散处方

    苍术2两,桔梗1两,厚朴1两,杏仁5钱,陈皮5钱,乌梅5钱,麻黄2钱,甘草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风冒湿,头目昏重,憎寒壮热,四肢疼痛,咳嗽失音,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

    如发汗,加葱头。

    摘录《普济方》卷一四九引《医学切问》《外科大成》卷三:华盖散处方

    糯米。

    功能主治

    秃疮。

    用法用量

    用糯米煮烂饭,捣如膏,随将秃疮剃净,将米膏厚罨之。其虫尽入米膏中,俟膏自脱,发自生矣。

    摘录《外科大成》卷三《博济》卷三:华盖散别名

    华盖汤

    处方

    桑白皮1两,神曲1两(炒),桔梗1两,人参3分,百合3分,甘草(炙)半两,杏仁(去皮尖)半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上喘咳嗽;兼治膈热。

    用法用量

    华盖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摘录《博济》卷三《博济》卷二:华盖散别名

    华盖汤

    处方

    紫苏子(炒)、麻黄(去根节)、杏仁(去皮尖)、陈皮(去白)、甘草半两(炙),桑白皮1两,赤茯苓(去皮)1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痰气不利,呀呷有声。

    用法用量

    华盖汤(《圣济总录》卷四十八)。方中杏仁,《校注妇人良方》作生姜。

    摘录《博济》卷二《普济方》卷三六八:华盖散处方

    知母、人参、茯苓、紫苏、乌梅、杏仁、白桑皮、麻黄、甜葶苈、甘草、五味子各等分。

    功能主治

    伤寒。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同葱白煎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六八《博济》卷三:华盖散处方

    麻黄3两(不去节),甘草1两,杏仁2两(汤浸,去皮尖)。

    制法

    上3味,先以前2味为粗末,后入杏仁,研细,同拌令匀。

    功能主治

    解表,滋润皮肤。主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服,日3次。

    摘录《博济》卷三《医学启蒙》卷四:华盖散处方

    紫苏子(炒)1两,赤茯苓1两,陈皮1两,桑白皮1两,杏仁1两(去皮尖),麻黄1两,枳壳5钱,生姜5钱,半夏5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肺受风寒,咳嗽声重,胸膈烦滞,头目昏眩。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钟,煎7分,食后温服。

    摘录《医学启蒙》卷四《麻症集成》卷四:华盖散处方

    杏仁、僵蚕、力子、防风、甘草、苏子、瓜蒌、川贝、连翘、荆芥、前胡、炙麻黄。

    功能主治

    肺受风痰,表实喘促标闭。

    摘录《麻症集成》卷四《医学集成》卷二:华盖散处方

    麻黄、杏仁、茯苓、陈皮、桑皮、前胡、苏子、桔梗、甘草、生姜。

    功能主治

    伤寒咳嗽。

    摘录《医学集成》卷二《扁鹊心书》:华盖散处方

    麻黄4两(浸,去沫),苍术8两(米泔浸),陈皮2两,官桂2两,杏仁2两(去皮尖),甘草2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伤寒,头痛发热,拘急;感冒,鼻多清涕,声音不清;四时伤寒,瘟疫瘴气。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煎8分,食前热服。取汗。

    摘录《扁鹊心书》《三因》卷十二:华盖散处方

    甜葶苈半两,苦葶苈半两(并用纸隔炒),茯苓1分,人参1分,细辛1分,干姜1分(炮),桔梗(锉,炒),杏仁1分(去皮尖,麸炒),紫菀1分,款冬花1分,甘草1分(炙),陈皮1分。

    制法

    上为细末,用羊肺1个心血不透者,切细研烂,旋旋入药掺肺内,再研匀,药尽为度,泥土墙上,以湿纸7重盖覆,每日去纸1重,7日药就,候干刮下,再研,罗为细末。

    功能主治

    肺虚,或感风寒暑湿,及劳逸、抑郁、忧思、喜怒、饮食饥饱,致脏气不平,咳唾脓血,渐成肺痿,憎寒发热,羸瘦困顿,皮肤甲错,将成劳瘵。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温酒盐汤调下,米饮亦得,日2次。

    摘录《三因》卷十二《卫生总微》卷十五:华盖散处方

    阿胶半两(蛤粉炒如珠子,去蛤粉),黄芩1分,人参(去芦)1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唾血,吐血。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陈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五《玉案》卷四:华盖散处方

    赤茯苓1钱5分,桑白皮1钱5分,橘红1钱5分,苏子1钱5分,干葛1钱,桔梗1钱,杏仁1钱,麻黄5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

    肺感寒邪,咳嗽声重,胸膈胀满,头目昏眩。

    用法用量

    水煎,食远服。

    摘录《玉案》卷四《圣济总录》卷四十九:华盖散处方

    黄耆(锉)1两,人参1两,桑根白皮(炙,锉)1两,防风(去叉)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3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肺气壅热,胸膈痞闷,痰唾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生姜蜜汤调下;常服入生姜2片,如茶点,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九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华盖散组成

    麻黄一两(30克)、苏子一两(30克)、桑白皮一两(30克)、橘皮一两(30克)、杏仁一两(30克)、赤茯苓一两(30克)、炙甘草五钱(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6克。也可用饮片作汤剂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

    主治风寒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呀呷有声,苔薄白,脉浮滑。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支气管肺炎、咳嗽变异牲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症。

    1.支气管肺炎: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华盖故合二陈汤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60例,对照组60例单纯西医基础治疗,疗程2周。以症状、体征均恢复正常,X线胸片提示实变影全部消失为痊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光明中医》2011年第5期)

    2.咳嗽变异性哮喘:应用华盖散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36例,与酮替芬合布地奈德口喷气雾剂治疗36例作对照,1个疗程2周,连续观察两个疗程。以用药1周后咳嗽消失,肺部听诊无异常,肺功能有改善,1个月内无复发为痊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治疗后IgE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优于对照组。(《光明中医》2014年第6期)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华盖散与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斯疾病42例,西药应用氨茶碱、鲜竹沥及对症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抗生索、化痰药和支气管扩张剂常规治疗。疗程均为2周。以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为临床控制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对照组6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陕西中医》2008年第8期)

    方解

    本方有解表散寒,降气化痰功效,是“邪遏喘促之专方”。寒侵痰壅而肺失宣降,法当宣肺降逆。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苏子、杏仁降利肺气,祛痰止咳;陈皮、桑白皮、茯苓健脾祛湿消痰;炙甘草调和于宣降寒温之问。诸药配伍,共成解表宣肺,祛痰止咳之功。本方配伍特点为:解表药与祛痰药并用,以除风寒痰湿之致病原因;宣肺药与降气药同施,以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本方虽有甘寒之桑白皮,但全方药性偏温,故痰热咳喘者需加减应用。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感染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小儿哮喘、流行性感冒等证属寒痰内阻的病症。

    方歌

    (一)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共。

    (二)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更多中药材
  • 处方天雄(去皮脐,如无,以大附子代之)1两,大川乌1两(去皮脐),白附子5钱,南星5钱,天麻5钱,川芎,半夏,木香,全蝎(去毒,姜汁拌,全用)。功能主治偏正头风作痛,痛连于脑,常如牵引之状,发则目不可开,眩晕不能抬举。用法用量方中川芎、半夏......
  • 别名八生散(《证治要诀类方》卷三)。处方天雄60克(此药最佳,无则以大附子代之,去皮)大川乌60克(去皮)天南星 白附子 天麻 白术各30克 川芎 木香 全蝎(姜汁拌,全用)半夏各15克(同天雄、附子、南南、川乌并生用)制法上药生用,锉如麻......
  • 别名拓痞丸处方桂心3分,曾青(无,代以空青)3分,牡丹3分,鳣头甲(头渍,炙令黄色)3分,干姜3分,蜀漆7分,细辛6分,龙胆5分,附子4分(炮)。制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小儿痞,面黄羸瘦,丁奚不欲饮食,食不生肌肤,心中......
  • 处方白芷1两,白及1两,白蔹1两,白附子1两,白僵蚕1两,白蒺藜1两,白丁香1两,白薇1两,草乌1两,杏仁(泡,去皮尖)1两,甘松1两,藁本1两,山楂1两,豆粉1两,鹰条1两,猪牙皂角1两,儿茶3钱,轻粉3钱,樟脑5钱,密陀僧5钱,猪胰3两......
  • 《卫生宝鉴》卷二十:八白散处方白丁香3两,白及3两,白僵蚕3两,白牵牛3两,杜蒺藜3两,新升麻(肉白者佳)3两,三赖子2两,白蔹2两,白芷2两,白附子半两,白茯苓半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劳汗当风,郁乃痤。用法用量至夜津调涂面,明旦以莹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