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二妙丸

    《中国药典》:二妙丸处方

    苍术(炒)500g 黄柏(炒)500g

    性状

    本品为黄棕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苦涩。

    炮制

    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

    燥湿清热。用于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贮藏

    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医学纲目》卷二十引丹溪:二妙丸处方

    潜行散末(即黄柏末)苍术末各等分

    制法

    上药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主下焦湿疮。

    用法用量

    每服3~6克,温开水送下。

    摘录《医学纲目》卷二十引丹溪《医学纲目》卷二十引朱震亨方:二妙丸别名

    阳明二妙丸、苍柏二妙丸

    处方

    黄柏末、苍术末各等分。

    制法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主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痿证,湿疮,湿疹,丹毒,白带,腰痛。下焦湿热肿痛,或流注游走,遍身疼痛。湿热腰痛。热痹,肌肉热极,唇口干燥,筋骨痛不可按,体上如鼠走状,属湿热伤气分者。脚气。热盛于下焦,而成痿证者。湿热下注,腿脚发沉作肿,及膝下生疮。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疹等。湿疮,臁疮等证,肌肤焮红,作痒出水,属于湿热内盛者。。

    用法用量

    阳明二妙丸、苍柏二妙丸(《症因脉治》卷三)。

    各家论述

    《成方便读》:湿热之邪,虽盛于下,其始未尝不从脾胃而起,故治病者必求其本,清流者必洁其源。方中苍术辛苦而温,芳香而躁,直达中州,为燥湿强脾之主药;但病既传于下焦,又非治中可愈,故以黄柏苦寒下降之品,入肝肾直清下焦之湿热,标本并治;中下两宣。

    摘录《医学纲目》卷二十引朱震亨方《外科大成》卷二:二妙丸处方

    棉花子1斤,朴消4两(入小酒瓶内,加老酒4碗,入瓶内封口,炭火煅,烟尽为度,取出)。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内痔,脏毒出血。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空心白酒调服,每日2次。

    注意

    忌生酒,热物。

    摘录《外科大成》卷二《医家心法》:二妙丸处方

    橘红4两,半夏(姜制)4两。

    制法

    上为末,神曲为丸。

    功能主治

    疟疾3-4发,有痰有食,误服补药,以致不愈者。

    用法用量

    每于未发前3个时辰许吞1-2丸。

    摘录《医家心法》《奇方类编》卷上:二妙丸处方

    生半夏1斤,好烧酒1斤。

    功能主治

    痢疾,疟疾。

    用法用量

    泡透,阴干为末,老米饭浓汁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60丸,赤痢,清茶送下;白痢,姜汤送下;疟疾,白汤送下。

    摘录《奇方类编》卷上《朱氏集验方》卷九引何光甫方:二妙丸处方

    巴豆(不去壳)7枚,荜澄茄7枚。

    制法

    上为细末,绵裹。

    功能主治

    齿衄。

    用法用量

    左齿病纳之左耳,右齿病纳之右耳。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九引何光甫方
更多中药材
  • 处方熟艾2两,好醋2升,熟铜末1分,楸根白皮1两半(无根,叶亦得),蕤仁1两,黄连(去须)1两,石盐1两。制法上药研6味为末,放于醋中,煎取3合,去滓收汁于熟铜器中,入鲤鱼胆、乌鸡胆各1分,和匀,即以槐木去皮,阔3指,长1尺,向日中研药,勿......
  • 处方艾叶2两,醋1斤。制法上将艾叶同醋于银锅内同煎数沸,滤去滓,慢火再熬成膏。功能主治头面风热,小疮多痒少痛,黄汁出。用法用量每用薄摊在衫纸上,贴患处,日1-2次。摘录《御药院方》卷十......
  • 处方艾,茯苓末1钱。功能主治别处无汗,独心孔1片有汗者。用法用量以艾煎汤,调茯苓末服。各家论述此是心火自旺,膈有停饮,火热蒸其湿饮,故令此处有汗。茯苓甘而淡,甘能养心,淡能渗湿;艾叶香而涩,香能利气,涩能固津。摘录《医方考》卷四......
  • 处方熟艾10两(用糯米1升煎成粥,浇在艾上,用手拌令匀,于日中晒干),附子(炮,去皮脐)2两,生硫黄(别研极细)2两,干姜10两(炮)。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去邪养正,补真益脾。主髓冷血虚,腰疼脚弱,及伤冷心腹疼痛,霍......
  • 处方藏瓜姜糟60钱,熟地黄60钱,生姜(擦)12钱,艾15钱。制法置擂盆内,研烂为泥。功能主治打扑筋挛,骨闪挫,及久年打扑痛。用法用量摊好厚纸上,再以纸覆其上,敷患处,烧铁馒烙熨纸上。摘录《中国接骨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