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地骨皮散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30克 柴胡30克(去苗)人参60克(去芦头)羚羊角屑30克 甘草30克 (炙微赤,锉)生地黄汁30毫升

    制法

    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

    主髓黄。身体赤黄,四肢无力,肌肉抖动,两脚酸胀,鼻中衄血,身无大热,喜卧冷处。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人生地黄汁,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圣济总录》卷一一四: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5克 五倍子7.5克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主耳聋,流脓水不止。

    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掺入耳中。

    备注

    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五十五补。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四《丹溪心法》卷一: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 茯苓各15克 柴胡 黄芩 生地黄 知母各30克 石膏60克 羌活 麻黄各22.5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主阳毒火炽,浑身壮热,脉长而滑,心烦口渴。

    用法用量

    每服30克,加生姜少许煎服。

    有汗者,去羌活、麻黄。

    摘录《丹溪心法》卷一《普济方》卷一七八: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栝楼根1两,芦根1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麦门冬1两半(去心),赤茯苓3分,生干地黄1两,黄芩3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消渴,体热烦躁。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加生姜半分,小麦100粒,淡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一七八《圣惠》卷十七: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泽泻1两,麦门冬1两(去苗),栀子仁半两,犀角屑半两,黄芩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热病,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圣惠》卷五十五: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柴胡1两(去苗),人参2两(去芦头),羚羊角屑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髓黄,体赤黄,四肢不举,肌肉战掉,鼻中出血,两脚疼闷,一手专安额上,身不壮热,爱卧冷处。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加生地黄汁半合,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五十五《圣惠》卷五十三: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茯神3分,栝楼根1两,黄连1两(去须),石膏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1两(去心),黄芩1两,远志3分(去心)。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消渴,舌焦干,精神恍惚,烦躁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惠》卷五十三方出《圣济总录》卷一一四,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五: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半两,五倍子1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耳聋,流脓水不止。

    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掺入耳中。

    摘录方出《圣济总录》卷一一四,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五《圣惠》卷三十四: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当归1两,川升麻半两,寒水石半两,桂心半两,芎穷半两,黄药1两,沉香1两,麝香1分(细研)。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牙齿动摇,吃食不稳。

    用法用量

    用贴齿根,重者以绵裹,含如弹子大,每日2-3丸。

    摘录《圣惠》卷三十四《圣惠》卷三十四: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微炒),生干地黄1两,川升麻1两半,藁本半两,露蜂房半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齿黄黑,枯燥无光泽。

    用法用量

    每用1钱,以绵裹,常含咽津。

    摘录《圣惠》卷三十四《圣惠》卷十八: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黄芩1两,黄连1两(去须),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木香1两,羚羊角屑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热病疱疮,心神烦躁。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十八《圣惠》卷三十二: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川升麻1两,玄参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防风(去芦头)1两,黄芩1两,赤茯苓2两,羌活3分,桑根白皮2两(锉),决明子2两半,石膏2两,柴胡2两半(去苗)。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肝壅毒气上攻,眼睛赤涩疼痛,心躁体热。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淡竹叶2-7片,黑豆50粒,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惠》卷三十二《圣惠》卷三十一: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2分,赤芍药1两,桑根白皮1两,茅根1两(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柴胡2两(去苗)。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骨蒸,羸瘦少力,燥热,背膊酸痛,小便赤黄,口舌干燥烦渴。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三十一《圣惠》卷七十: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柴胡1两(去苗),白茯苓半两,桑根白皮3分(锉),五加皮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黄耆3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桂心半两,白芍药半两,前胡3分(去芦头),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妇人血风,气体虚,发歇寒热。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各家论述

    《济阴纲目》汪箕笺:黄耆、人参、桂心是补肺温气药,桑皮、枳壳、地骨皮是泻肺清热药,白芍、茯苓是降收之味,五加、前胡是行散之味,而乃并用之,重在气虚有火,当以分两中求之,疾苦中审之,则窍妙自得。

    摘录《圣惠》卷七十《圣惠》卷十七: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赤芍药半两,柴胡1两(去苗),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麦门冬1两(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热病七日,遍身疼痛,壮热不解。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圣惠》卷七十二: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柴胡1两(去苗),琥珀3两(细研),赤芍药半两,土瓜根半两,木通半两(锉),黄芩半两,青蒿子半两,当归3分(锉,微炒),川大黄1两(锉,微炒),牡丹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室女月水不通,心神烦热,四肢疼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七十二《症因脉治》卷一: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柴胡、黄芩、广皮、甘草。

    功能主治

    肝胆气分发热,夜则安静,昼则发热,唇焦口渴,饮水多汗,左脉洪数。

    摘录《症因脉治》卷一《云歧子脉诀》: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半两,茯苓半两,柴胡1两,黄芩1两,生地黄1两,知母1两,石膏2两。

    功能主治

    阳毒浑身壮热,自汗。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如自汗已,多加知母。

    摘录《云歧子脉诀》《圣惠》卷三十一:地骨皮散别名

    黄耆汤

    处方

    地骨皮1两,黄耆1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桂心半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热劳肢节酸疼,翕翕少气,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赤,面色枯燥,饮食无味,悲忧戚惨,多卧少起。

    用法用量

    黄耆汤(《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注意

    忌苋莱。

    摘录《圣惠》卷三十一《圣惠》卷二十九: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3分,玄参3分,黄耆2两(锉),泽泻1两,麦门冬3分(去心)生,生干地黄1两,葳蕤半两,人参1两(去苗)。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虚劳烦热,食少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九《圣惠》卷二十九: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桔梗半两(去芦头),人参半两(去芦头),白茯苓半两,白术半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柴胡3分(去芦头),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虚劳寒热,四肢羸瘦,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九《圣惠》卷二十七: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2两,麦门冬2两(去心),甘草1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虚劳,口中苦渴,骨节烦疼。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小麦100粒,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七《圣惠》卷五十三: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2两,栝楼根1两,石膏1两,黄连1两(去须),甘草1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消中,烦热口干,眠卧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三《圣惠》卷三十一: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3分,百合3分,黄耆三分,赤茯苓3分,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3分,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3分(锉),柴胡1两半(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犀角屑3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白前3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虚劳骨蒸烦热,心神不宁,及小便赤涩,时有咳嗽,四肢羸弱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注意

    忌苋菜。

    摘录《圣惠》卷三十一《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四:地骨皮散处方

    石膏2钱,黄芩1钱,知母1钱,生地1钱,羌活7分半,赤苓5分,地骨皮5分。

    功能主治

    伤热成积,或吐或泻,头晕腹痛,心中烦躁。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四《圣惠》卷十四: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半两,知母3分,麦门冬3分(去心),淡竹沥半合,白蜜半两。

    制法

    上锉细。

    功能主治

    伤寒后阴阳易病,乍寒乍热,发作有时。

    用法用量

    用水两大盏半,煎至1盏半,去滓,加蜜、竹沥,搅令匀,分作5服,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十四《活幼口议》卷十八:地骨皮散处方

    生干地黄半两,真地骨皮1分,细辛1分,五倍子(炒令黑)2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肾疳,龈腭、牙齿肉烂腐臭,鲜血常出。

    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敷之。

    摘录《活幼口议》卷十八《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玉诀》: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拣净,粗葛包洗)1两,黄耆(焙)1两,柴胡(焙)1两,紫菀1分,犀角1分,土瓜根1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进食。主小儿热疳。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以蜜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玉诀》《圣惠》卷十一: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葳蕤1两,人参(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子芩1两,茯神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伤寒,心神烦热,狂语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加生地黄汁1合,生姜汁1茶匙,蜜半合,更煎1两沸,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十一《圣惠》卷十一:地骨皮散处方

    柴胡1两(去苗),地骨皮半两,木香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川升麻半两,栝楼根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赤茯苓半两,木通(锉)半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阳毒伤寒,头昏身重,咽喉唇干,腮赤,狂言欲走,心胸胀满,呕逆不下饮食,面色斑斑如锦文。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圣惠》卷五: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3分,麦门冬1两(去心),柴胡1两半(去苗),川升麻1两,赤芍药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射干1两,石膏2两,龙胆3分(去芦头)。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脾实热,唇肿心烦,咽喉不利,体热烦疼。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加牛蒡汁1合,更煎1两沸,食后温服。

    摘录《圣惠》卷五《玉诀》引《手集》(见《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拣择令净,干,用粗葛皮包洗过后,干称)1两,黄耆(锉,焙)1两,柴胡(去芦头,洗,锉,焙)1两,人参(锉,焙)半两,白茯苓(去黑皮,锉,焙)半两,甘草(炙,焙)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进食。主小儿热疳。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或半钱,白汤点下。

    摘录《玉诀》引《手集》(见《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圣惠》卷六十八: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石膏1两,黄连1两(去须),麦门冬1两(去心),甘草1两(炙微赤,锉),生干地黄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金疮,烦渴闷乱,头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4-5次。

    摘录《圣惠》卷六十八《痘疹会通》卷五: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丹皮、生地、知母、黄芩、金钗石斛、北沙参、鳖甲。

    功能主治

    麻疹退清之后,虚热神昏,阴虚血热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如在春、夏,加陈青蒿1钱,其热自退。

    摘录《痘疹会通》卷五《症因脉治》卷三: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柴胡、知母、黄芩、人参、甘草。

    功能主治

    春温夏热,阳火炽盛,气分受邪,发热闷乱,烦躁不宁,不得卧,骨节烦热。

    摘录《症因脉治》卷三《圣惠》卷三十四: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独活1两,莽草半两,细辛半两,附子1枚(生用,去皮脐),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牙齿连颊骨相引疼痛。

    用法用量

    每用半两,以酒2升浸1宿,于铜器中慢火煎之,热含冷吐,勿咽,日3次。

    摘录《圣惠》卷三十四《圣济总录》卷一○三: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去土)1两,羌活(去芦头)1两,防风(去叉)1两,土蒺藜(去刺,微炒)1两,甘草(炙,锉)1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风毒气上攻,两眼碜涩疼痛,及暴赤眼。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荆荠茶清调下;如患暴赤眼,浓煎甘草汤调下,食后、临卧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圣济总录》卷八十七: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2两,柴胡(去苗)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热劳。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用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七《圣济总录》卷十五: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分,荆芥穗2两,石膏(研,飞过)2两,白花蛇(酒浸,炙,去皮骨)1两,天南星(浆水煮软,切,焙)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脑风,头痛时作,及偏头疼。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本草纲目》引作“白花蛇散”。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五《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地骨皮散别名

    地骨皮汤

    处方

    地骨皮2两,紫苏叶1两,桑根白皮1两半,甘草1两(炙)。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肺脏风热,喘促上气,胸膈不利,烦躁鼻干。

    用法用量

    地骨皮汤(《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摘录《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地骨皮散别名

    地骨皮汤

    处方

    地骨皮1两,防风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微炙)。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凉上焦,生津液。主心脏热,咽干舌涩,面赤潮热。

    用法用量

    地骨皮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摘录《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幼幼新书》卷三十四引《博济》: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麦芽1两,猪牙皂角半两,青盐1合。

    制法

    上同捣令匀,粗火锅内炒过,再为末。

    功能主治

    骨槽风,牙齿宣露,肿痒浮动,疼痛时作,或龈烂生疮。兼治口疮。

    用法用量

    每用先以盐水漱口,再用药末掺擦。

    摘录《幼幼新书》卷三十四引《博济》《博济》卷一:地骨皮散别名

    地骨皮汤、地骨皮枳壳散

    处方

    地骨皮(水洗)、秦艽(水洗净)、柴胡(去芦)、枳壳(去白,麸炒香熟用)、知母(生用)、当归(去芦)、鳖甲(去裙襕,醋炙令黄色)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骨蒸壮热,肌肉减瘦,多困少力,夜多盗汗。

    用法用量

    地骨皮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九)、地骨皮枳壳散(《元戎》卷五)。

    摘录《博济》卷一方出《圣惠》卷四,名见《普济方》卷十七: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葳蕤1两,玄参1两,黄耆1两(锉),子芩1两,麦门冬1两(去心),川升麻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心气盛实,气血壅涩,阴阳不通,荣卫隔塞,上焦壅滞,心胸烦热,口干颊赤。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用水1中盏,加竹叶7片,煎至5分,去滓,加生地黄汁、蜜各半合,更煎1两沸,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名见《普济方》卷十七《普济方》卷二三五:地骨皮散处方

    当归4两,黄耆半斤,秦艽6两,知母2两,枳壳1两,地骨皮1斤,甘草1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骨蒸壮热,肌肉减瘦,面色萎黄,小便赤色,恶心潮热,夜多盗汗,嗜卧少力,口苦舌干,肢节烦疼,渐成劳瘵。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水2盏,加生姜3片,乌梅、大枣各1个,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二三五《圣惠》卷三十二: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2两,石膏(细研,水飞过)2两,川大黄(锉碎,炒)2两,井泉石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细散,加石膏更研令匀。

    功能主治

    眼睛疼痛,睡卧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以白米泔调下。

    摘录《圣惠》卷三十二《杨氏家藏方》卷三: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3两半,生干地黄2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风热客于皮肤,血脉凝滞,身体头面瘾疹生疮。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温酒调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三《普济方》卷三四○: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半两,黄芩半两,人参半两,黄耆半两,葳蕤半两,麦门冬半两,甘草半两,赤芍药半两,柴胡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妊娠烦躁,体热疼痛,口干食少。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加生姜半分,淡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三四○《普济方》卷三六八: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白茯苓、麻黄(去节)、白芍药、黄芩、川芎、前胡、升麻、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

    小儿伤寒热甚者。

    用法用量

    葱白同煎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六八《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引《应验方》:地骨皮散处方

    柴胡4钱,地骨皮3钱,薄荷2钱。

    功能主治

    牙齿虚热,气毒攻冲,龈肉肿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作1服。水1钟半,煎至1钟,去滓,温漱冷吐。

    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引《应验方》《圣济总录》卷一二一: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白皮(微炒)1两,当归(切,焙干)3分,升麻半两,桂(去粗皮)1分,甘草(炙黄赤色)半两,芎藭3分,紫矿(炙)半两,寒水石2两半,莨菪子(炒香熟)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齿动,吃食不稳。

    用法用量

    每用1钱匕,涂齿根下;甚者绵裹如弹子大,日吞2-3丸,口中含化亦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一《普济方》卷二三六引《仁存方》: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黄耆、人参、鳖甲(酒浸,炙)、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骨蒸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7分,去滓,空心、临卧服。

    摘录《普济方》卷二三六引《仁存方》《医方大成》卷七引《经验方》: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凤眼根皮(并用悬崖中者好,去土不用)各等分。

    功能主治

    肠风痔瘘,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同炒微黄色,为细末。每服3钱,空心温酒调下。。

    注意

    忌油腻食物。

    摘录《医方大成》卷七引《经验方》《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张涣方: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洗,焙干)1两,川大黄(微炮)1两,黄芩1两,麦门冬(去心)半两,黄耆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热病,口干,心神烦躁。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8分1盏,加荆荠少许,煎至5分,去滓温服。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张涣方《圣济总录》卷一三二:地骨皮散别名

    地骨散

    处方

    地骨皮。

    制法

    先刮取浮皮别收之,次取皮下腻白粉为细散,其白粉下坚赤皮锉细,与浮皮一处为粗散。

    功能主治

    止痛生肌。主恶疮。

    用法用量

    地骨散(《鸡峰》卷二十二)。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二《圣惠》卷十六: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1两,防风(去芦头)1两,赤芍药1两,葛根(锉)1两,羚羊角屑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时气热毒攻眼疼痛,心中躁闷。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豉50粒,葱白1茎,煎至5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惠》卷十六《杨氏家藏方》卷十九:地骨皮散处方

    人参(去芦头)1两,白术1两,白茯苓(去皮)1两,前胡半两,地骨皮半两,当归(洗,焙)半两,陈橘皮(去白)半两,甘草(炙)半两,半夏曲半两,桔梗(去芦头)半两。

    功能主治

    小儿寒热更作,肌体羸瘦,烦渴引饮,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6分盏,加生姜1片,大枣1枚,同煎至4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九《云岐子脉诀》:地骨皮散处方

    人参1两半,地骨皮1两半,柴胡1两半,黄耆1两半,生地黄1两半,白茯苓半两,知母1两,石膏2两。

    功能主治

    肺痈,疮疡,气虚内热者;脏中积冷,荣中有热,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阳有余阴不足者;蒸潮热,自汗,咳吐腥秽稠痰。

    用法用量

    每服1两,水2盏,加生姜7片,煎至7分,去滓,细细温服。

    摘录《云岐子脉诀》《圣济总录》卷一三六: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捣末)半两,小麦10粒,麻子10粒(烧灰),绯帛方5寸(烧灰),曲头棘刺2-7枚(烧灰),半夏7枚(炒黄,捣末),乱发1团如鸡子(烧灰)。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疔肿。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至晚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六《片玉心书》卷五:地骨皮散处方

    知母、柴胡、甘草(炙)、地骨皮、赤茯苓、半夏。

    功能主治

    小儿肺热。有时发热,过时即退,来日依时复发,其状如疟。

    用法用量

    生姜3片为引,水煎服。

    摘录《片玉心书》卷五《小儿药证直决》卷下: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自采佳)、知母、银州柴胡(去芦)、甘草(炙)、半夏(汤洗7次,切,焙)、人参(切去顶,焙)、赤茯苓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虚热潮作;亦治伤寒壮热及余热。

    用法用量

    本方加秦艽,名“秦艽饮子”(《见《婴童百问》引《全婴方》),又名“秦艽饮”(见《婴童百问》)。

    摘录《小儿药证直决》卷下《直指》卷九:地骨皮散处方

    地骨皮(洗)半两,秦艽(洗,去芦)半两,柴胡半两,枳壳(制)半两,知母(生)半两,当归半两,鳖甲(醋炙黄)半两,川芎半两,甘草(炙)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虚劳,潮热骨蒸,壮热。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桃、柳枝各7寸,生姜3片,乌梅1个,同煎,空心、临卧各1服。

    潮热甚,加些大黄微利之。

    摘录《直指》卷九
更多中药材
  • 处方半夏2两,生姜1两半,大黄2两。功能主治反胃,邪实呕吐,便秘可下者。用法用量水5升,煮取3升,分2次温服。摘录《准绳·类方》卷三......
  • 《类证活人书》卷十八:半夏生姜汤处方生姜15克(切)半夏(洗)10克功能主治温胃降逆。主胃中有寒之哕逆。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摘录《类证活人书》卷十八《圣济总录》卷六十七:半夏生姜汤处方半夏(汤洗去滑......
  • 处方白术2两,半夏1两,干姜1两,枳实1两,赤茯苓1两。制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酒癖留滞,胁肋坚痛,胸腹满闷,饮食进退及呕逆恶心。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摘录《鸡峰》卷十八......
  • 《脾胃论》卷下:半夏白术天麻汤处方黄柏(酒洗)0.6克 干姜0.9克 天麻 苍术 白茯苓 黄耆 泽泻 人参各1.5克 白术 炒神曲各3克 半夏(汤洗七次)大麦蘖面 橘皮各1.5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补脾胃,化痰湿,定虚风。主脾胃虚弱,痰湿......
  • 《脾胃论》卷下:半夏白术天麻汤处方黄柏(酒洗)0.6克 干姜0.9克 天麻 苍术 白茯苓 黄耆 泽泻 人参各1.5克 白术 炒神曲各3克 半夏(汤洗七次)大麦蘖面 橘皮各1.5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补脾胃,化痰湿,定虚风。主脾胃虚弱,痰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