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除湿丸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除湿丸处方

    威灵仙30克 猪苓30克 栀仁30克 黄芩30克 黄连30克 连翘30克 归尾30克 泽泻30克 紫草45克 茜草根45克 赤苓皮45克 白鲜皮60克 粉丹皮30克 干生地60克

    制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除湿利水,祛风止痒。主急性湿疹,婴儿湿疹,牛皮癣,单纯糠疹,多型红斑等属湿热证者。

    用法用量

    每服3~6克,一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嵩崖尊生》卷九:除湿丸处方

    枳实5钱,白术5钱,茯苓5钱,神曲5钱,红花1钱5分,莱菔2钱5分。

    制法

    饭为丸。

    功能主治

    伤湿面。

    摘录《嵩崖尊生》卷九《赵柄南临床经验集》:除湿丸处方

    威灵仙1两,猪苓1两,栀仁1两,黄芩1两,黄连1两,连翘1两,归尾1两,泽泻1两,紫草1两5钱,茜草根1两5钱,赤苓皮1两5钱,白鲜皮2两,粉丹皮1两,干生地2两。

    制法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除湿利水,祛风止痒。主急性湿疹、牛皮癣、婴儿湿疹、单纯糠疹、多形红斑等。

    用法用量

    每次1-2钱,1日2次,温开水送下。

    摘录《赵柄南临床经验集》《杨氏家藏方》卷四:除湿丸处方

    甘遂(锉碎,炒黑色)1两,大戟(锉碎,炒黑色)1两,威灵仙1两,赤芍药1两,防风(去芦头)半两,白面半两,干胭脂1两。

    制法

    上除白面、胭腊外,并为细末,次研胭脂,同面诸药研匀,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沸汤内煮浮,漉出再晒干。

    功能主治

    脚气,肿满疼痛,行履艰难,大便不通,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前以温熟水送下,或生姜汁浸汤放温送下。

    注意

    忌茶。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四《魏氏家藏方》卷八:除湿丸处方

    当归(酒浸,去芦)半两,防风(去芦)半两,川芎半两,川萆薢半两,威灵仙半两,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半两,杜仲(锉,姜制,炒去丝)半两,大川乌头(炮,去皮脐)半两,藁本半两,神曲(炒)半两,白术(炒)半两,附子8钱(炮,去皮脐),乳香2钱(别研),没药3钱(别研)。

    制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轻健腰脚。主筋骨诸疾,诸风。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以温酒或淡醋汤送下。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八《普济方》卷一一八引《家藏经验方》:除湿丸处方

    黑牵牛1斤(炒,带性),破故纸4两,赤芍药4两,钱子地龙4两(去土,以上为末),白胶香4两(另研)。

    制法

    上用不蛀皂角30梃,挪取浆,入砂钵内慢火熬成膏,和药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中湿,足不能举。

    临床应用

    中湿:临安南山昭庆院文僧正者,窠山为文室,设榻其中,久之为湿气所逼,半年足不能举,因得此药乃能行。余在淳安忽左足沉重,恐是湿气,依方制服,洞下即愈。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空心以盐汤送下,才利便止。

    注意

    老人、虚人不宜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一八引《家藏经验方》
更多中药材
  • 处方白木3两,厚朴(炙)3两,人参3两,茯苓3两,吴茱萸3两,陈曲3两,麦糵3两,芎3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消谷下气。主饮食不消。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3次。摘录《千金翼》卷十九......
  • 处方山楂、枳实、大茴、吴萸、荔枝核。功能主治疝气。摘录《医学传灯》卷下......
  • 处方八角金盘(研吞)5克,琥珀(吞)5克,益母草15克,冬葵子10克,滑石10克,芦根30克,赤小豆30克,陈皮5克,甘草5克。功能主治利湿化痰,活血消瘀,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主痰阻血瘀。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董汉良方......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解散处方人参、茯苓、甘草(炙)、陈皮(去白)、白术、藿香(去土),各一两。厚朴(去粗皮.生姜自然汁浸一宿.炒紫色)二两,半夏(汤洗七次)一两。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四时伤寒,头疼壮热,感风多汗,及疗劳伤过度,骨......
  • 处方当归1两,白芍药1两,白茯苓1两,甘草1两,川芎半两,桂半两,柴胡半两,熟地黄1两。功能主治小儿泄泻,发热,手足梢疼。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三岁1钱,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不拘时服。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