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赤茯苓汤

    《重订严氏济生方》:赤茯苓汤处方

    木通(去节)赤茯苓(去皮)槟榔 生地黄(洗)黄芩 赤芍药 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清心利尿。主小肠实热,面赤多汗,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全生指迷方》卷二: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4两,甘草(生)1两,木香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口干,溺赤,腹满心痛。由热留于手少阴之经,其气厥也。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全生指迷方》卷二《圣济总录》卷一二四: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木通(锉)1两,升麻3分,羚羊角(镑)3分,前胡(去芦头)3分,马蔺根(锉)1两,桑根白皮(锉)1两,大黄(锉,炒)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喉痹肿塞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2盏,煎至1盏,去滓,入芒消1钱匕,食后分温2服,晚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四《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2两,人参2两,桔梗(去芦头,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芍药半两,槟榔半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暴怒气逆,胸中不便,甚则呕血。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各家论述

    《古方选注》:用赤茯苓、橘红、生姜利肺经血分之郁;用麦冬、桔梗清肺经气分之郁;人参固肺经之正气,使之下续真阴;白芍约肝经厥逆之气;使以槟榔,导引至高之气下行;元素曰:槟榔之性下行,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方义清肺之郁而坠其逆,其厥自平。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一《圣济总录》卷三十八。为《圣惠》卷四十七“藿香散”之异名:赤茯苓汤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八。为《圣惠》卷四十七“藿香散”之异名《圣济总录》卷二十五: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半夏(汤浸7遍,切,焙)2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人参1两,白术3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伤寒饮水过多,心下悸动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取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圣济总录》卷十九: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人参3分,半夏(汤浸洗7遍去滑,焙)3分,柴胡(去苗)3分,前胡(去芦头)3分,桂(去粗皮)3分,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3分,甘草(微炙)1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心痹,胸中满塞,心中微痛,烦闷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2个(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九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七九: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白术3分,前胡3分(去芦头),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槟榔3分,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消渴,饮水太过,胃气不和,腹胀,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七九《活人书》卷十八。为《圣惠》卷十一“茯苓散”之异名:赤茯苓汤摘录《活人书》卷十八。为《圣惠》卷十一“茯苓散”之异名《圣惠》卷九:赤茯苓汤别名

    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2两,柴胡2两(去苗),黄芩1两,龙骨2两,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人参1两(去芦头),牡蛎1两(焙为粉),桂心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半夏1两(汤浸7遍去滑),甘草1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伤寒九日,下之后,胸膈烦满,小便不利,谵语,一身不可转。

    用法用量

    茯苓汤(《普济方》卷一三一)。

    摘录《圣惠》卷九《玉机微义》卷九: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猪苓、葵子、枳实、瞿麦、木通、黄芩、车前子、滑石、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

    膀胱实热,腹胀,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肿不利。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食前服。

    摘录《玉机微义》卷九《奇效良方》卷六十五。为《圣惠》卷八十四“赤茯苓散”之异名:赤茯苓汤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五。为《圣惠》卷八十四“赤茯苓散”之异名《圣济总录》卷九十一: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防己1两,槟榔(煨,锉)1两,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1两,桑根白皮(锉)1两,木通(锉)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1两,郁李仁(汤浸,去皮,炒)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虚劳,遍身浮肿,心腹气胀,大小便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以大小便利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一《医学金针》卷三: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5钱,桂心5钱,陈皮(炒)5钱,大腹皮5钱,甘草1分,高良姜1两,吴茱萸3分。

    功能主治

    息积,胁下气逆,满闷。

    用法用量

    每用3钱,水煎服。

    摘录《医学金针》卷三《朱氏集验方》卷五: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去皮)1两,半夏(炮)1两,茯神(去木)1两,陈皮1两,麦子1两,沉香半两,甘草半两,槟榔半两。

    制法

    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

    停饮于胃,怔忡不已。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5片,煎7分,空心服。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五《济生》卷四:赤茯苓汤处方

    木通(去节)、赤茯苓(去皮)、槟榔、生地黄(洗)、黄芩、赤芍药、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制法

    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

    小肠实热,面赤多汗,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济生》卷四《伤寒标本》卷下:赤茯苓汤处方

    陈皮1两,甘草1两,人参2两,半夏半两,白术半两,川芎半两,赤茯苓半两。

    功能主治

    汗下后,胸膈满闷。

    用法用量

    每用5钱,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录《伤寒标本》卷下《圣济总录》卷一六九: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分,凝水石(研)1分,龙齿(研)半两,石膏(碎)1两,麦门冬(去心,焙)3分,升麻3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惊热,神气不安,手足掣缩。

    用法用量

    1-2岁儿,每服半钱匕,水3分,竹沥3分,同煎至3分,去滓温服,早晨、晚后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九《圣济总录》卷一五六: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前胡(去芦头)1两,白术1两,紫苏1两,半夏(汤洗7遍)半两,大腹皮(锉)半两,人参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妊娠痰饮不除,胸胁支满,呕逆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煎取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六《圣济总录》卷一五七。为《圣惠》卷七十五“赤茯苓散”之异名:赤茯苓汤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七。为《圣惠》卷七十五“赤茯苓散”之异名《圣济总录》卷五十七: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大腹(锉)半两,高良姜1两,吴茱萸(汤洗7遍,焙干,麸炒)3分,诃梨勒(煨,去核)1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息积,胁下气逆,满闷妨胀。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腹服,日晚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七《圣济总录》卷六十六: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大腹子(锉)1两,五味子1两,桑根白皮(锉)1两,紫苏茎叶(锉)1两,人参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消肿病,进饮食。主喘嗽。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个,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六《圣济总录》卷八十六: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桔梗(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白术半两,鳖甲(去裙襕,醋炙)2两,桂(去粗皮)3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肝劳虚寒,胁痛胀满,气闷目昏,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六《圣济总录》卷六十七: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人参3分,前胡(去芦头)3分,桂(去粗皮)3分,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半两,柴胡(去苗)半两,甘草(炙,锉)1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胸胁短气,妨闷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2个(擘破),生姜5片,煎取7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七《圣济总录》卷六十三: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1两(去黑皮),柴胡1两(去苗),枳壳1两(去瓤,麸炒),白术1两,槟榔(锉)1两,人参半两,旋覆花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3分,半夏(汤浸7遍去滑)3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膈间留饮,呕逆头眩,短气多渴。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之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三《圣济总录》卷六十一: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细辛(去苗叶)1两,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枳壳(去瓤,麸炒)1两,栝楼实(去皮)1枚,桂(去粗皮)3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胸痹连心气闷,喉中塞满。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如人行5-6里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一《圣济总录》卷八十二: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石膏1两,犀角屑1两,升麻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木香1两半。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脚气冲心,烦闷膝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1盏,加竹沥半小盏,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二《圣济总录》卷五十九。为《圣惠》卷五十三“赤茯苓散”之异名:赤茯苓汤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九。为《圣惠》卷五十三“赤茯苓散”之异名《圣济总录》卷六十七:赤茯苓汤别名

    羚羊角汤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2两,羚羊角(镑)2两,远志(去心)半两,大黄(锉,麸炒)半两,甘草(炙,锉)1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阳气厥逆,多怒而狂,颈脉复动。

    用法用量

    羚羊角汤(《宣明论》卷二)。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七《圣济总录》卷四十三。为《圣惠》卷四“赤茯苓散”之异名:赤茯苓汤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三。为《圣惠》卷四“赤茯苓散”之异名方出《圣惠》卷四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八七:赤茯苓汤处方

    赤茯苓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胸痹壅闷,闭塞短气。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八七
更多中药材
  • 《古今名方》引易玉泉家传方:冰香散处方苦瓜霜20g,硼砂20g,朱砂5g(水下),冰片5g,胆矾5g,雄黄精5g,人中黄5g,麝香3g,制僵蚕3g。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泄热消肿,祛腐止痛。主风热乳蛾(急性扁桃体炎)。用法用量以喉枪或三用......
  • 处方儿茶4两,正梅片5分,麝香5厘(此3味研细末),山豆根5钱,桔梗2钱,诃子2钱,黄连5钱,薄荷3钱,玄参3钱,粉甘草3钱,风化消5钱。制法后8味煮去滓,熬成膏,和前3味药末为丸,如芡实大。功能主治口舌热毒,目赤肿痛,火牙疼痛,心胃烦热。......
  • 《中医喉科学》:冰麝散处方黄连 黄柏 玄明粉各3克 白矾 甘草各1.5克 鹿角霜1.5克 煅硼砂7.5克 冰片1.2克 麝香0.3克制法上药除冰片、麝香另研兑入外,余药共研细末,瓶贮密封。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主咽喉炎,扁桃......
  • 拼音注音bingshesan2hao处方冰片9克,麝香0.5克,樟丹12克,枯矾9克,龙骨15克。制法共研极细末,装瓷瓶内密封备用。功能主治祛脓消炎,通络开窍。主热毒壅盛,上犯耳窍。用法用量用时先取双氧水洗净患耳脓汁,拭干后吹上冰麝散Ⅱ号少......
  • 处方公猪粪(漂净10天,晒露,以无臭气为度,炙灰研末)1两,冰片5厘,麝香5厘。功能主治痘症透发不足,或冒风隐缩。用法用量每服3钱,绢包煎服。摘录《中药成方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