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钻秆虫

    《全国中草药汇编》:钻秆虫拼音注音Zuàn Gǎn Chónɡ别名

    高粱条螟[成虫名]、高粱钻心虫

    来源

    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高粱条螟Diatraea venosata (Walker),以幼虫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各地。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主治便血。

    用法用量

    0.5~1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钻秆虫拼音注音Zuàn Gǎn Chónɡ出处

    《东北动物药》

    来源

    为螟蛾科动物高梁条螟幼虫。寻找有虫口的陈旧秫秸,劈开取虫,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及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成虫体长1.2~1.4厘米,展翅2.4~3.4厘米。头、胸部背面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前翅灰黄色,翅外方右多数暗褐色条纹,外缘翅脉间有7个小黑点。后翅银白色。幼虫体长2~2厘米,头棕褐色,前胸硬皮板及末节硬皮板淡黄褐色,胸腹部其余各节淡黄色或黄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纵纹4条,各节近前缘有黑褐色斑纹4个,近后缘有2个。

    寄主为高梁,玉米、粟、麻、甘蔗等。幼虫在寄主茎秆内越冬。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治便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钻秆虫拼音注音Zuàn Gǎn Chónɡ英文名grain insect出处

    出自《东北动物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螟蛾科动物高梁条螟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oceras venosata Walker

    采收和储藏:寻找有虫口的陈旧秫秸,劈开取虫,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寄主为高梁、玉米、粟、麻甘蔗等。幼虫在寄生主戏秆内越冬。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原形态

    高梁条螟,成虫体长1.2-1.4cm,展翅2.4-3.4cm。头、胸部背面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前翘灰黄色,翅外方有多数暗褐色条纹,外缘翅脉间有7个小黑点,后翅银白色。幼虫体长2-3cm。头棕褐色,前胸硬皮板及末节硬皮板淡黄褐色,胸腹部其余各节淡黄色或黄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纵纹4条,各节近前缘有黑褐色斑纹4个,近后缘有2个。

    归经

    凉血止血

    性味

    咸;寒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主血热便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5-10条。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ǎi Zú Ténɡ别名神仙对坐草、石上蜈蚣、飞天蜈蚣、百足草、铁斑鸠、巴岩姜、姜藤、天蜈蚣、土石蜈蚣、雄鸡尾、细蜈蚣草、蜈蚣草、石蜈蚣、下山蜈蚣英文名Creeping Pothos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
  • 《中国药典》:百部拼音注音Bǎi Bù别名百条根、百部草、闹虱药、药虱药英文名RADIX STEMONAE来源本品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
  • 《中药大辞典》:百部还魂拼音注音Bǎi Bù Hái Hún别名还魂草(《广西中药志》),狗笠耳(《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广西中药志》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裸蒴的全草或叶。生境分布分布西南及南部。原形态蔓生草本,全株有腥味,光滑无毛。茎软弱,......
  • 拼音注音Bǎi Lǐ Xiānɡ别名地椒、麝香草来源为唇形科百里香属植物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 L.[T. mongolicus Ronn.]和地椒(兴凯百里香)T. przewalskii (Komar.) Nakai,以......
  • 来源杜鹃花科百里香叶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 Maxim.,以枝、叶入药。生境分布甘肃、青海。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止咳平喘,祛痰。主治慢性气管炎,哮喘。用法用量鲜品2~3钱,水煎服。干品2两,酒1斤,浸泡1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