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走马胎叶

    《中药大辞典》:走马胎叶拼音注音Zǒu Mǎ Tāi Yè出处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紫金牛科植物走马胎叶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走马胎"条。

    性味

    《陆川本草》:"味淡,性寒。"

    功能主治

    ①《陆川本草》:"去腐,生肌,消炎。治痈疽发背,溃疡。"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鲜叶捣烂外敷疮疖肿痛,下肢溃疡,跌打扭伤。"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走马胎叶拼音注音Zǒu Mǎ Tāi Yè出处

    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走马胎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A.Pseu-doverticillata Mer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叶,多为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大灌木,高约1-3m。具粗厚的匍匐根茎;茎粗壮,通常无分枝,幼嫩部分被微柔毛。叶通常簇生于茎顶端;叶柄长2-4cm,具波状狭翅;叶片膜质,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25-48cm,宽9-17cm,先端钝急尖或近渐监,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边缘具密啮蚀状细齿,齿具小尖头,背面叶脉上被细微柔毛,具疏眼点,以近边缘较多,不成边缘脉。由多个亚伞形花序组成的大型金字塔状或总状圆锥花序,长20-35cm,宽约10cm或更宽,每亚伞形花序有花9-15朵;花梗长1-1.5cm;萼片狭三角状卵形或披外形,长1.5-2mm,被疏微柔毛,具腺点,缘毛不明显;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卵形,长4-5mm,具疏腺点;雄蕊为花瓣长的2/3,花药卵形;雌蕊与花瓣几等长,子房被微柔毛。果球形,直径约6mm,红色,具纵胁,多少具腺点。花期4-6月,有时2-3月,果期11-12月,有时2-6月。

    性味

    微辛;性寒

    功能主治

    解毒去腐;生肌活血。主痈疽疮疖;下肢溃疡;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陆川本草》:去腐,生肌,消炎。治痈疽发背,溃疡。

    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鲜叶捣烂外敷疮疖肿痛,下肢溃疡,跌打扭伤。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别名藤杜仲[云南丽江]来源卫矛科刺果藤仲Euonymus acanthocarpus Franch. var. scandens (Loes.) R. A. Blak.,以藤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主治风......
  • 别名绿南星、天南星、白南星、南星七、螃蟹七、三甫莲、蛇芋头来源天南星科刺柄南星Arisaema asperatum N. E. Brown,以块茎入药。生境分布湖北。功能主治有毒。祛痰止咳,镇痛。并治劳伤,痈疽。用法用量外敷治痈疽。摘录《全......
  • 拼音注音Cì Bǐnɡ Lián Zuò Jué别名刺柄观音座莲英文名Wall Angiopteris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观音座莲科植物刺柄观音座莲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giopteris muralis c......
  • 拼音注音Cì Bǎi别名山刺柏、刺柏树、短柏木来源柏科刺柏Juniperus taiwaniana Hayata, epith mut.,以根入药。生境分布陕西、甘肃、山西、福建、江西。性味苦,寒。功能主治主治麻疹,身热不退。用法用量4~5......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栗子拼音注音Cì Lì Zi别名细梗蔷薇来源蔷薇科刺栗子Rosa graciliflora Rehd. et Wils.,以果实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性味甘、酸、微涩,平。功能主治止痢消肿。主治痢疾,痔疮。用法用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