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竹蠹虫蛀末

    《中药大辞典》:竹蠹虫蛀末拼音注音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别名

    竹蛀屑(《圣惠方》)。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幼虫蚀害竹秆后的蛀屑

    功能主治

    《纲门》:"治聤耳出脓水,汤火伤疮。"

    用法用量

    外用:撒敷或调涂。

    复方

    ①治聤耳出脓:竹蛀屑、狼牙、白蔹等分。同研令细,每用少许,纳于耳中。(《圣惠方》)

    ⑦治汤火灼烂:竹中蠹虫末,涂之。(《备急方》)

    ⑧治湿毒臁疮:枯竹蛀屑、黄柏末等分。先以葱、椒、茶汤洗净,搽之,日一上。(《纲目》)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竹蠹虫蛀末拼音注音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别名

    竹蛀屑

    英文名frass by bamboo moth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粉蠹科动物褐粉蠹的幼虫蚀害竹竿后的蛀屑。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tus brunneus Steph.

    采收和储藏:捕捉竹蠹虫时,同时收集竹竿蛀孔中的粉屑。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于竹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原形态

    褐粉蠹,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mm,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腮端具2齿,小腮须呈长丝状。前胸节能转动,翅2对。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后翅膜质,适于飞翔。足3对,各有跗节5节。

    归经

    心;肝经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去湿敛疮。主耵耳流脓水;湿毒臁疮;烧烫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撒敷或调涂。

    各家论述

    《纲目》:治耵耳出脓水,汤火伤疮。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脉根拼音注音Bǎi Mài Gēn别名黄花草、牛角花、黄瓜草、小花生藤、地羊鹊、斑鸠窝来源豆科百脉根属植物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以全草入药。春夏采集,切碎晒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中药大辞典》:百舌鸟拼音注音Bǎi Shé Niǎo别名反舌、反舌鸟(《易通卦验》),交啄(《春秋保干图》),牛屎八哥(《纲目》),牛屎了(《本草求原》),乌鸫(《脊椎动物分类学》),乌鴶(《中国的鸟类》),牛屎八(《四川中药志》)。出处......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花锦蛇别名金钱白花蛇[广西]来源游蛇科动物百花锦蛇Elaphe moellendorffi (Boettger) 的初生幼蛇加工环绕成圆盘状者。注意阴虚血少、内热生风者慎用。功能主治搜风胜湿,定搐搦,强腰膝。用于半身不......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草霜拼音注音Bǎi Cǎo Shuānɡ别名锅底灰、锅烟子来源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筒中所存的烟墨。刮下或扫下,过细筛,除净杂质。性状为乌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手捻即为细末。质轻细,似霜,随风可以飞扬,入水则漂浮而......
  • 《中药大辞典》:百药煎拼音注音Bǎi Yào Jiān出处《本草蒙筌》来源为五倍子同茶叶等经发酵制成的块状物。性状为灰褐色之小方块,表面间有黄白色斑点,微具香气。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肺、胃。“②《要药分剂》:“入心、肺二经。“性味酸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