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野芋叶

    《中药大辞典》:野芋叶拼音注音Yě Yù Yè出处

    《纲目》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野芋叶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野芋"条。

    性味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性寒,味辛涩,有毒。"

    功能主治

    治疔疮;无名肿毒。

    《纲目》:"捣涂毒肿初起无名者即消。亦治蜂虿螫,涂之。"

    复方

    ①治指疔:鲜野芋叶适量,白矾少许,酌加猪胆汁,同捣烂如泥,敷于患处。

    ②治无名肿毒初起:鲜野芋叶,捣敷患处。未成脓者,可使内消。

    ③治毒蛇咬伤:鲜野芋叶同酒酿糟捣敷伤处。

    ④治毒蜂螫伤:鲜野芋全草连根,捣涂患处。(选方出《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野芋叶拼音注音Yě Yù Yè英文名Leaf of Taro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野芋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ocasia antiquorum Schott

    采收和储藏:春、夏委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亦有栽培。

    原形态

    野芋,湿生草本。块茎球形,有多数须根;匍匐茎常从块茎基部外,伸,长或短,具小球茎。叶基生,叶柄肥厚,直立,长可达1.2m;叶片盾状,卵状,薄革质,表面略发亮,长达50cm以上,先端较尖,基部耳形,2裂,前裂片宽卵形,锐尖,后裂片卵形,钝,全缘,呈波状。花序柄比叶柄短;佛焰苞苍黄色,长15-25cm,管部淡绿色,长圆形,为檐部长的1/2-1/5;檐部狭长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与不育雄花序等长;能育雄花序和附属器各长4-8cm;子房具极短的花柱。花期8月。

    归经

    肺经

    性味

    味辛;性寒;有毒

    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内服。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疔疮肿毒;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①治指疗:鲜野芋叶适量,白矾少许,酌加猪胆汁,同捣烂如泥,敷于患处。②治无名肿毒初起:鲜野芋叶,捣敷患处。未成脓者,可使内消。③治毒蛇咬伤:鲜野芋叶同酒酿糟捣效伤处。④治毒蜂螫伤:鲜野芋全草连根)捣涂患处。《选方出(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各家论述

    《纲目》:捣涂毒肿初起无名者即消。亦治蜂虿螫,涂之。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鸊鷉拼音注音Pì Tī别名鷉、须赢(《尔雅》),刁鸭(《食疗本草》),油鸭(《纲目》),水鸰仃(《医林纂要》),水葫芦(《中国动物图谱·鸟类》)。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鸊鷉科动物小鸊鷉的肉或全体。生境分布分布亚洲东部的湖沼或......
  • 拼音注音Bǎo Yóu别名地鵏油、老鵏膏来源鹤形目鸨科大鸨Otis tarda L.,以脂肪入药。生境分布我国东部地区的西部,冬迁我国北部。炮制冬至翌春猎捕,捕后去毛及内脏,煮肉,将漂于上面的油脂收集起来,再放入锅内,炼去水分,放凉即得脂肪......
  • 《中药大辞典》:鸨肉拼音注音Bǎo Ròu出处《饮膳正要》来源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生境分布栖于空旷的草原上,善奔驰,常成群觅食,食物以植物质为主。繁殖于我国北部,迁至华北平原越冬。原形态大鸨,又名:独豹(郭璞),鸨(《饮膳正要》)。嘴铅灰色......
  • 《全国中草药汇编》:鼻涕果别名蜜心果、粘心果来源水东哥科水东哥属植物锥序水东哥Saurauia napaulensis DC.,以根及果入药。根全年可采;果秋季采,晒干或鲜用。性味苦,凉。有毒。功能主治散瘀消肿,止血。用于骨折,跌打损伤,创......
  • 拼音注音Bí Yān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茄科植物烟草的叶和入其他药材后制成的粉末。功能主治《纲目拾遗》:“通关窍,治惊风,明目,定头痛,辟疫。““能追风发汗。“用法用量外用:搐鼻。制法《广大新书》:“造鼻烟法:香白芷二分,北细辛八分,焙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