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野决明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决明拼音注音Yě Jué Mínɡ别名

    土马豆、牧马豆

    来源

    豆科野决明属植物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 R. Brown.以全草入药。夏季茎叶茂盛时采割,切段,晒干。

    性味

    甘,微温。有毒。

    功能主治

    祛痰,镇咳。用于痰喘咳嗽。

    用法用量

    2~3钱。

    备注

    (1)本品中提前的野靛碱可用于急性传染病引起的呼吸衰竭及新生儿窒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野决明拼音注音Yě Jué Mínɡ出处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

    为豆科植物野决明茎叶种子。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8~50厘米,无毛。三出复叶,小叶椭圆形或稍菱形,长4~7厘米,阔1.5~3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伸展的绢状毛;托叶甚大,呈叶状,卵形至披针形,长2.5~5厘米,阔1.2~2.5厘米。花生于枝顶,黄色,互生,排列成疏生的总状花序;花萼上部两裂片几全愈合,下部三裂片分离;花冠蝶形;雄蕊10个,分离;苞片披针形。荚果线形,长5~6厘米,阔0.6~0.7厘米,深褐色,有软毛。花期4~5月。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总生物碱0.5%,其中有黄华碱、金雀花碱、厚果槐碱等。荚含总生物碱0.56%,种子含0.72%。

    归经

    入肺、胃经。

    性味

    有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祛痰催吐。治恶疮疥癣。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擦。内服:1~2钱,慎用。

    复方

    ①治肿毒恶疮:野决明鲜茎叶捣敷。

    ②治疥癣:野决明配东莨菪,研末调油擦。(性味以下出《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野决明拼音注音Yě Jué Mínɡ英文名Lupine-like Thermopsis出处

    出自《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野决明的全草及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ermopsis lupinoides(L.)Link[Sophora lupinoides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全草,晒干。秋季采收果实,打下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西南部。

    原形态

    野决明 多年生草本,高18-50cm。全株无毛。三出复叶;小叶片椭圆形或稍菱形,长4-7cm,宽1.5-3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无毛,背面被伸展的绢状毛;托叶甚大,呈叶状,长椭圆形至卵形,长2.5-5cm,宽1-2.5cm。花黄色,疏生于枝顶呈总状花序;苞片披针形;萼5裂,上面2裂见全愈合,下面3裂分离;花冠蝶形,旗瓣椭圆形,翼瓣长椭圆形,龙骨2片合生在一起,花瓣全具长柄;雄蕊10,分离;子房线形。荚果线形,长5-6cm,宽0.6-0.7cm,深褐色,有软毛,花期4-5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20-50cm。茎圆柱形或稍扁,直径2mm,表面有细纵纹,无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三出复叶;托叶卵形至披针形,长2.5-5cm,宽1-2.5cm,基部联合。小叶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菱形或椭圆形,长4-7cm,宽1.5-3cm,下面有柔毛,近无柄。有时可见花序和荚果。花蝶形,黄色。荚果线形,长约5cm,深褐色,有柔毛,种子扁肾形,长5-7mm,宽4-5mm。气微,味淡。种子嚼之有豆腥气。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黄华碱(thermopsine),金雀花碱(cytisine),厚果槐碱(pachycarpine)即右旋鹰爪豆碱(sparteine)。花、叶、茎、根等部位含有右旋羽扇豆碱(lupanine),左施臭豆碱(anagyrine),左旋金雀花碱(cytisine),左旋N-甲基金雀花碱(N-methylcytisine),右旋17-氧代羽扇豆碱(17-oxolupanine),N-甲酰金雀花碱(N-formylcytisine),鹰靛叶碱(baptifoline),沙豆树碱(ammodendrine)等。

    归经

    肺;胃经

    性味

    味苦;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祛痰催吐。主恶疮;疥癣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内服:煎汤,3-6g。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别名绿南星、天南星、白南星、南星七、螃蟹七、三甫莲、蛇芋头来源天南星科刺柄南星Arisaema asperatum N. E. Brown,以块茎入药。生境分布湖北。功能主治有毒。祛痰止咳,镇痛。并治劳伤,痈疽。用法用量外敷治痈疽。摘录《全......
  • 拼音注音Cì Bǐnɡ Lián Zuò Jué别名刺柄观音座莲英文名Wall Angiopteris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观音座莲科植物刺柄观音座莲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giopteris muralis c......
  • 拼音注音Cì Bǎi别名山刺柏、刺柏树、短柏木来源柏科刺柏Juniperus taiwaniana Hayata, epith mut.,以根入药。生境分布陕西、甘肃、山西、福建、江西。性味苦,寒。功能主治主治麻疹,身热不退。用法用量4~5......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栗子拼音注音Cì Lì Zi别名细梗蔷薇来源蔷薇科刺栗子Rosa graciliflora Rehd. et Wils.,以果实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性味甘、酸、微涩,平。功能主治止痢消肿。主治痢疾,痔疮。用法用量3~5......
  • 《中药大辞典》:刺桐叶拼音注音Cì Tónɡ Yè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桐的叶片。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蛔虫症。用法用量研末开水冲服,0.8~1钱。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刺桐叶拼音注音Cì Tónɡ Yè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