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薏苡根

    《中药大辞典》:薏苡根拼音注音Yì Yǐ Gēn别名

    打碗子根(《草木便方》),五谷根(《分类草药性》),尿珠根(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秋季挖取。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薏苡仁"条。

    化学成分

    根含薏苡素、棕榈酸、硬脂酸、豆甾醇、β-和γ-谷甾醇、氯化钾、葡萄糖、蛋白质、淀粉等。

    归经

    《滇南本草》:"入脾、膀胱经。"

    性味

    苦甘,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微甘。"

    ②《纲目》:"甘,微寒,无毒。"

    ③《浙江民间草药》:"性凉,味淡,无毒。"

    注意

    《本草拾遗》:"煮服堕胎。"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健脾,杀虫。治黄疸,水肿,淋病,疝气,经闭,带下,虫积腹痛。

    ①《本经》:"下三虫。"

    ②《补缺肘后方》:"治卒心腹烦满,又胸肿痛欲死,锉薏苡根,浓煮取汁服。"

    ③陶弘景:"小儿病蛔虫,取根煮汁糜食之。"

    ④《滇南本草》:"清利小便。治热淋疼痛,尿血,止血淋、玉茎疼痛,消水肿。"

    ⑤《本草蒙筌》:"治肺痈。"

    ⑥《纲目》:"捣汁和酒服,治黄疸。"

    ⑦《草木便方》:"能消积聚癥瘕,通利二便,行气血。治胸痞满,劳力内伤。"

    ⑧《分类草药性》:"治疝气。"

    ⑨《浙江民间草药》:"治白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品1~2两)。

    复方

    ①治黄疸如金:薏苡根,煎汤频服。(《纲目》)

    ②治黄疸,小便不利:薏苡根五钱至二两。洗净,杵烂绞汁,冲温红酒半杯,日服二次。或取根二两,茵陈一两,冰糖少许,酌加水煎服,日服三次。(《闽东本草》)

    ③治血淋:薏苡根:二钱,蒲公英一钱,猪鬃草一钱。杨柳根一钱,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

    ④治淋浊、崩带:薏苡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⑤治蛔虫心痛:薏苡根一斤。切,水七升,煮三升,服之。(《梅师集验方》)

    ⑥治风湿性关节炎:薏苡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日二次,或代茶频服。

    ⑦治脾胃虚弱,泄泻,消化不良:薏苡根一至二两。同猪肚一个炖服。

    ⑧治小儿肺炎,发热喘咳:薏苡根三至五钱。煎汤调蜜,日服三次。(⑥方以下出《闽东本草》)

    ⑨治肾炎腰痛,小便涩痛:尿珠根,苛草根、海金沙藤。水煎服。(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⑩治牙齿风痛:薏苡根四两。水煮含漱,冷即易之。(《延年方》)

    ⑾治夜盲:薏苡根和米泔水煮鸡肝食。(《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

    用于驱蛔:将苡仁根切片晒干,取5斤加水10斤,煮沸半小时取汁,药渣加水再煎,如此共煎3次;药液混合浓缩成2500毫升(每毫升含生药1克)。成人每日50毫升分3次于食前服,或1次顿服。观察17人,1周后大便复查6人,4人虫卵转阴。服药后未见不良反应。另有用鲜苡仁根2~3两煎服,或结合辨证施治配合其他中药,治疗胆道蛔虫病4例,均获效果。服药后便出蛔虫,腹痛缓解。

    此外,苡仁根液可用于治疗肺脓疡。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薏苡根拼音注音Yì Yǐ Gēn别名

    五谷根

    英文名root of Jobstears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禾本科植物薏苡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 stapf,[C.ma-yuen Romanet;C.lacryma-jobi L.var.frumentacea Makino].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屋旁、荒野、河边、溪涧或阴湿山谷中。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一般为栽培品

    原形态

    薏苡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高1-1.5m。须根较粗,直径可达3mm。秆直立,约具10节。叶片线状披针形,长可达30cm,宽1.5-3cm,边缘粗糙,中脉粗厚,于背面凸起;叶鞘光滑,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质硬,长约1mm。总状花序腋生成束;雌小穗位于花序之下部,处面包以骨质念珠状的总苞,总苞约与小穗等长;能育小穗第1颖下部膜质,上部厚纸质,先端钝,第2颖舟形,被包于第1颖中;第2外稃短于第1外稃,内稃与外稃相似面较小;雄蕊3,退化,雌蕊具长花柱;不育小穗,退化成筒状的颖,雄小穗常2-3枚生于第1节,无柄小穗第1颖扁平,两侧内折成脊而具不等宽之翼,第2颖舟形,内稃与外稃皆为薄膜质;雄蕊3;有柄小穗与无柄小穗相似,但较不或有更退化者。颖果外包坚硬的总苞,卵形或卵状球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根细柱形或不规则形,外表皮灰黄色或灰棕色,具纵皱纹及须根痕。切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众多小孔排列成环或已破裂,外皮易与内部分离。根茎灰黄色或黄棕色,外表皮可见着生多数残根及茎基。质坚韧。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2-O-β-D-吡喃葡萄糖基-7-甲氧基-1,4(2H)-苯唑并恶嗪-3-酮[2-O-β-glucopyranosyl-7-methoxy-1,4(2H)-benzoxazin-3-one],4-酮松脂酚(4-ketopinoresinol),丁香酚基丙三醇(syringylglycerol),2,6-二甲氧基-对氢醌-1-O-β-D-葡萄糖甙(2,6-dimethoxy-p-hydroquinone-1-O-β-D-glucopyranoside),薏苡聚糖(coixan)A、B、C。

    性味

    苦;甘;寒

    注意

    孕妇禁服。

    功能主治

    清热通淋;种湿杀虫。主热淋;血淋;石淋;黄疸;水肿;白带过多;脚气;风湿痹痛;蛔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

    复方

    ①治黄疸如金:薏苡根,煎汤顿服。(《纲目》)②治黄疸,小便不利:薏苡根五钱至二两。洗净,杵烂绞汁,冲温红酒半杯,日服二次。或取根二两,茵陈一两,冰糖少许。酌加水煎服,日服三次。(《闽东本草》)③治血淋:薏苡根二钱,蒲公英一钱,猪鬃草一钱,杨柳根一钱。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④治淋浊、崩带:薏苡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⑤治蛔虫心痛:薏苡根一斤。切,水七升,煮三升,服之。(《梅师集验方》)⑥治风湿性节炎:薏苡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日二次,或代茶频服。⑦治脾胃虚弱,泄泻,消化不化:薏苡根一至二两。同猪肚一个炖服。⑧治小儿肺炎,发热喘热:薏苡根三至五钱。煎汤调蜜,日服三次。(⑥方以下出《闽东本草》)⑨治肾炎腰痛,小便涩痛:尿珠根、苛草根、海金沙藤。水煎服。(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⑩治牙齿风痛:薏苡根四两。水煮含漱,冷即易之。(《延年方》)(11)治夜盲:薏苡根和米泔水煮鸡肝食。(《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

    用于驱蛔。将苡仁根切片晒干,取5斤加水10斤,煮沸半小时取汁,药渣加水再煎,如此共煎3次;药液混合浓缩成2500ml(每毫升含生药1g)。成人每日50ml分3次于食前服,或1次顿服。观察17人,1周后大便复查6人,4人虫卵转阴。服药后未见不良反应。另有用鲜苡仁根2-3两煎服,或结合辩证施治配合其他中药,治疗胆道蛔虫病4例,均获效果。服药后便出蛔虫,腹痛缓解。此外,苡仁根液可用于治疗肺脓疡。

    各家论述

    1.《本经》:下三虫。

    2.《补缺肘后方》:治卒心腹烦满,又胸胁痛欲死,锉薏苡根,浓煮取汁服。

    3. 陶弘景:小儿病蛔虫,取根煮汁糜食之。

    4.《滇南本草》:清利小便。治热淋疼痛,尿血,止血淋、玉茎疼痛,消水肿。

    5.《本草蒙荃》:治肺痈。

    6.《纲目》:捣汁和酒服,治黄疸。

    7.《草木便方》:能消积聚症瘕,通利二便,行气血。治胸痞满,劳力内伤。

    8.《分类草药性》:治疝气。

    9.《浙江民间草药》:治白带。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ǎi Jiǎo Fēnɡ Yè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樟科植物红叶甘橿的叶。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山谷或山坡杂木林中。分布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贵州、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原形态红叶甘橿,又名:桂子树。落叶乔木,高达10米。......
  • 《中药大辞典》:矮脚罗伞拼音注音ǎi Jiǎo Luó Sǎn别名雪下红、珊瑚珠(《花镜》),短脚三郎(《植物名实图考》),小罗伞(《陆川本草》),矮茶风、毛茎紫金牛(《四川中药志》),九节龙、地茶、猴接骨(《福建中草药》)。出处《陆川本草......
  • 《中药大辞典》:矮脚苦蒿拼音注音ǎi Jiǎo Kǔ Hāo别名鱼胆草、苦艾、劲直假蓬(《云南中草药选》),金龙胆草(《四川中草药通讯》)。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苦蒿的全草。秋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路旁。分布云南、四川。......
  • 《中药大辞典》:矮脚龙胆拼音注音ǎi Jiǎo Lónɡ Dǎn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龙胆科植物小龙胆草的全草。秋、冬采收,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于较高山地的草丛中。分布云南、广东等地。原形态小龙胆草:矮小草本,高约4厘米。茎单生或数......
  • 别名圆叶豆瓣草、坐镇草来源荨麻科矮茎冷水花Pilea peploides (Gaud.) Hook. et Arn.,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辽宁、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性味辛,微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止痛。主治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