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一皮草

    《中药大辞典》:一皮草拼音注音Yì Pí Cǎo出处

    《峨嵋药植》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扭瓦韦全草。5~8月连根拔起全草,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阴处石上或树上。分布云南、四川、陕西、湖北西部及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不及40厘米。根状茎粗,长而横走,先端密被鳞片;鳞片卵状披针形,渐尖,褐棕色,有齿,网眼密,中心色较深。叶片线形,长15~40厘米,宽约1厘米,不被毛及鳞片,革质,灰绿色。孢子囊群大,卵圆形,幼时矩圆形,斜列,位于中肋及边缘之间,成熟时密接,幼时有盾形鳞片覆盖。

    化学成分

    全草含三萜式皂甙。【性味】性微寒,味微苦。

    功能主治

    ①《峨嵋药植》:"浸酒服,治跌打损伤。"

    ②《藏医常用药物的研究》:"生肌,解热毒。内服治内伤及外伤有脓,外用能治汤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5钱(鲜品O.5~1两);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一皮草拼音注音Yì Pí Cǎo别名

    小肺筋

    英文名All grass of Contorrti Lepisorus, Contorted Lepisorus出处

    出自《峨嵋药植》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扭瓦韦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isorus contortus(Christ) Ching[Polypodium contortum Christ]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连根茎拔起,去泥沙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3600m的山地石上或树干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植株高10-30cm。根茎横生,密被褐棕色、卵状披针形鳞片,边缘有疏齿。叶近生;有短柄,长1-2cm,以关节着生于根茎上;叶片革质,线状披针形,向两端渐尖,宽5-10mm,干后反卷或卷曲,沿中脉两侧偶有1-2鳞片;叶脉不明显。孢子囊群大,长圆形,背生于中脉和叶边之间,成熟时密接或多少汇合,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

    化学成分

    含三萜皂甙。

    归经

    心;肝经

    性味

    微寒;微苦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清热解毒。主烫火伤;化脓感染;热涩淋痛;咽喉肿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峨嵋药植》:浸酒服,治跌打损伤。

    2.《藏医常用药物的研究》:生肌,解热毒。内服治内伤及外伤有脓,外用能治汤火伤。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àn Bǎ Sǎn别名搜山虎、虎爪搜山虎、箐鸡尾、野蕨菜来源蕨类水龙骨科扇蕨属植物扇蕨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Baker)Christ,以根状茎入药。四季可采,去毛,晒干。性味甘、微苦、涩,凉......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拉子别名见风干来源榛科鹅耳枥属植物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 Blume.,以果穗入药。秋季采,晒干。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健胃消食。用于胸腹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用法用量3~5钱。备注(1)华鹅耳枥......
  • 拼音注音Bàn Zhī Lián别名松叶牡丹(《植物学大辞典》),金丝杜鹃(《中国植物图鉴》),佛甲草、打砍不死、万年草(《南宁市药物志》)。出处《江西民间草药》来源为马齿苋科植物大花马齿苋的全草。6~9月采取。生境分布各地均有栽培。原形态......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春莲拼音注音Bàn Chūn Lián别名半层莲、野苞芦来源兰科蜻蜓兰属植物小花蜻蜓兰Tulotis ussuriensis (Reg. et Macck) Hara,以根入药。春夏采收,洗净鲜用。性味辛、苦,凉。功能......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枝莲拼音注音Bàn Zhī Lián别名并头草、狭叶韩信草、牙刷草、四方马兰英文名HERBA SCUTELLARIAE BARBATAE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on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