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一枝蒿

    《中药大辞典》:一枝蒿拼音注音Yì Zhī Hāo别名

    蜈蚣草(《分类草药性》),乱头发(《贵州民间方药集》),一支蒿、飞天蜈蚣(《贵阳民间药草》),羽衣草(《贵州草药》),千条蜈蚣(江西《草药手册》),锯草(《内蒙古中草药》)。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菊科植物西南蓍草全草。夏、秋间开花时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产东北,华北及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

    ①蓍(《尚书》)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有棱条,上部分枝。叶互生,长线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O.7~1.5厘米,无柄;栉齿状羽状深裂,裂片线形,排列稀疏,锐尖头,有不等长的缺刻状齿牙,叶片半抱茎,两面披长柔毛,背面毛较密,开花时下部叶常枯萎。头状花序径5~6毫米,长6~7毫米,密集成复伞房花序;总苞钟状,总苞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四形,覆瓦状排列;周边舌状花,雌性,5~11朵,白色,花冠矩圆状,先端3浅裂;中心臂状花,两性,白色,花药黄色,伸出花冠外面。瘦果扁平,长圆形,有翼,无冠毛,长约3毫米,宽1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长于林缘、路旁、屋边及山坡向阳草地。分布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蓍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西南蓍草。详"土一枝蒿"条。

    性状

    干燥全草,多已折断,根头短,密生须根。全体被灰白色毛茸,茎之上部略有分枝,表面棕黄色略紫,有顺向细纹。断面中空,内表面白色.叶稍卷缩,灰绿色或棕黄色,叶缘裂片细小如蜈蚣足。花呈半球形,枯黄棕色。气微弱,味微苦。以干燥、完整、无根、无杂质者为佳。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心、肝,肺三经。"

    性味

    辛苦,微温,有毒。

    ①《四川中药志》:"性微温,味辛麻苦,有毒。"

    ②《陕甘宁肯中草药选》:"味辛苦,性子,有小毒。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活血,祛风,止痛,解毒。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痞块,痈肿。

    ①《纲目》:"蓍叶主治痞疾。"

    ②《纲目拾遣》:"活血解毒,去一切积滞、沉痼阴寒等疾,驱风理怯。"

    ③《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热毒,涂疮生肌。"

    ④《东北药植志》:"为健胃、强壮剂,又为痔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O.5~1钱;浸酒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泡酒涂擦;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跌打损伤:一枝蒿一两。泡酒涂擦。

    ②治重伤,止痛消肿:一枝蒿二钱,法半夏三钱,生白芷三钱。各药研成细末,混合成散剂,开水吞服,每服三分。

    ③抬跌打损伤,风湿疼痛:一枝蒿一钱,五香血藤五钱,见血飞二钱,黑骨头五钱,排风藤四钱,红牛膝三钱。泡酒二斤,每次服一两。(宜忌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④治腹中痞块:蓍叶、独蒜、穿山甲末、食盐。同以好醋捣成讲,量痞大小贴之,两炷香为度,其痞化为脓血,从大便出。(《保寿堂经验方》)

    ⑤治头风、年久头风痛:一枝蒿捣绒绞汁,漓耳心。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ǎi Yè Shū Dài Jué英文名Low Grass Fern出处始载于《中国蕨类植物图谱》。来源药材基源:为书带蕨科植物矮叶书带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taria modesta Hand.-Mazz.[V.na......
  • 拼音注音ǎi Dì Chá别名平地木、老勿大、不出林、叶底珠英文名Japanese Ardisia Herb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 (Hornst.) B1.的全株。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 拼音注音ǎi Zi Chánɡ Shān别名木质山海螺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小叶石梓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melina delauayana P.Dop[G.montana W.W.Smith]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根,洗净,切片,......
  • 拼音注音ǎi Yánɡ Méi别名杨梅(《云南中草药》)。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杨梅科植物矮杨梅的根皮、茎皮或果实。根: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果实:夏季采摘,鲜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及灌木丛中。分布云南、贵州等地。原形态常绿灌木,高2米。......
  • 拼音注音ǎi Yánɡ Méi Guǒ别名杨梅果、滇杨梅、酸杨梅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梅科植物云南杨梅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yrica nana Cheval.采收和储藏:夏季果实将成熟时采摘,鲜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