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邪蒿

    《中药大辞典》:邪蒿拼音注音Xié Hāo出处

    《千金·食治》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邪蒿全草。生于山坡、灌丛间、草原及疏林内。分布东北、内蒙古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7~73厘米。茎直立,无毛,具深棱槽,有分枝。叶矩圆形,长5~25厘米,宽4~20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线状披针形,长2~25毫米,宽1~3毫米,顶端急尖,无毛;叶柄长5~20厘米。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直径2~7厘米;总花梗长4~12匣米;总苞片多数,丝状;伞幅20~30,长1.5~5厘米;小总苞片多数,丝状;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花梗长5~10毫米;萼齿明显;花瓣白色,背面有毛。双悬果卵形,长2毫米,宽1毫米,有柔毛。

    性味

    辛、温。

    ①《千金·食治》:"味辛,温,涩,无毒。"

    ②《嘉祜本草》:"味辛,温平,无毒。"

    注意

    孟诜:"生食微动风气,作羹食良。不与胡荽同食,令人汗臭气。"

    功能主治

    利肠胃,通血脉。治痢疾。

    ①《千金·食治》:"主胸膈中臭恶气,利肠胃。"

    ②孟诜:"通血脉,续不足气。"

    ③《食医心镜》:"治五脏邪气厌谷者:治脾胃肠澼,大渴热中,暴疾、恶疮。以煮令熟,和酱醋食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邪蒿拼音注音Xié Hāo英文名Herb of Common Seseli出处

    出自《千金·食治》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香芹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banotis seseloides (Fisch. Et Mey. Ex Turcz.)Turcz.; Seseli seseloides (Fisch. Et Mey.)Hiroe]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未开花前采挖,去除茎叶,洗净,扎成束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开阔的山坡、草地、林缘、灌丛间及草甸。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120cm。根颈粗短,有环纹,顶端残留枯萎叶鞘纤维;根圆柱形,径0.5-1.5cm,灰色或灰褐色。茎直立,业壮,光滑,无毛,下部有棱角状突起深条纹。茎节处有短柔毛。基生叶叶柄长4-18cm;叶片轮廓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5-18cm,宽4-10cm,三回羽状全裂,末圆裂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有小尖头,边缘反郑,中肋突出,长3-15mm,宽1-4mm,无毛或沿叶脉及边缘有短硬毛;茎生叶叶柄短,顶部叶无柄,仅有叶鞘,叶片与基生叶相似。复分辩率形花序多分枝,顶生或侧生,直径2-7cm;总苞片0-5,线形或锥形或锥形;伞辐8-20,内侧和基部有粗硬毛;小伞形花序有花15-30;小总苞片8-14,线状披针形,边缘有毛;萼齿三我有形世披针状锥形;花柱长,开展,郑曲。子房密生短毛。分生果卵形,长2.5-3.5mm,宽约1.5mm,果棱显着,有短毛,每棱槽内有油管3-4,合生面油管6。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化学成分

    根和果实含食用当归素(edultin)[1]。

    性味

    味辛;性平;归脾;胃经

    注意

    不宜生食。

    功能主治

    化浊;醒脾;通脉。主湿阻痞满;胃呆食少;痢疾;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20g。

    各家论述

    1.《千金·食治》:主胸膈中臭恶气,利肠胃。

    2.孟诜:通血脉,续不足气。

    3.《食医心镜》:治五脏邪气厌谷者;治脾胃肠僻,大渴热中,暴疾、恶疮,以煮令熟,和酱醋食之。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hánɡ Chūn Wèi Máo英文名Hedera Spindle-tree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常春卫矛的根、树皮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hederaceus Champ.e......
  • 拼音注音Chánɡ Chūn Yóu Má Ténɡ别名牛马藤、大血藤英文名Evergreen Mucuna Stem来源为豆科植物常春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 Hemsl.的藤茎。全年可采,除去枝叶,切片,晒干。生境分......
  • 《全国中草药汇编》:常春藤拼音注音Chánɡ Chūn Ténɡ别名三角枫、追风藤、上树蜈蚣、钻天风来源五加科常春藤属植物中华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K. Koch var. sinensis (Tobl.) Rehd.,......
  • 《中药大辞典》:常春藤子拼音注音Chánɡ Chūn Ténɡ Zǐ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果实。秋后采集。性味《本草拾遗》:“甘,温,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风血羸者,腹内诸冷血闭,强腰脚,变白。“用法用量内服:......
  • 拼音注音Cǎi Bān Sānɡ Lè Cǎo别名花叶叶、小花草、花花草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彩斑桑勒革的全株。夏、秋采。洗净,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于红河州南部热带半山坡的疏林草丛中。原形态直立草本。茎圆柱形,基部木质,被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