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食盐

    《中药大辞典》:食盐拼音注音Shí Yán别名

    盐(《周礼》),咸鹾(《礼记》)。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而成的结晶。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因来源、制法等的不同,夹杂物质的质与量,都有所差异。普通常见的杂质,有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钠、硫酸钙及不溶物质等。

    炮制

    《纲目》:"凡盐入药,须以水化,澄去脚滓,煎炼白色,乃良。"

    归经

    入胃、肾、大小肠经。

    ①《纲目》:"走肺、肾。"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肺、肝三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少阴、手少阻、足阳明,手太阴、阳明经。"

    性味

    咸,寒。

    ①《别录》:"味咸,温,无毒。""大盐,味甘咸,无毒。"

    ②《本草蒙筌》:"味咸。气寒,无毒。"

    ③《纲目》:"咸微辛,寒,无毒。"

    注意

    水肿忌服。

    ①《素问》:"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

    ②《别录):"多食伤肺喜咳。"

    ③《蜀本草》:"多食令人失色肤黑,损筋力。"

    ④《本草衍义》:"病嗽及水者宜全禁之。"

    ⑤《本草经疏》;"消渴,法所大忌。"

    功能主治

    涌吐,清火,凉血,解毒。治食停上脘,心腹胀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疮疡,毒虫螫伤。

    ①《本经》:"大盐,令人吐。"

    ②《别录》:"主下部匿疮,伤寒寒热,吐胸中痰癣,止心腹卒痛,坚肌骨。""大盐,主肠胃结热,喘逆,胸中满。"

    ③《本草拾遗》:"除风邪,吐下恶物,杀虫,明目,去皮肤风毒,调和腑脏,消宿物,令人壮健。人卒小便不通,炒盐纳脐中。"

    ④《日华子本草》:"暖水脏,(主)霍乱心痛,金疮,明目。止风泪,邪气,一切虫伤疮肿。消食,滋五味,长肉,补皮肤。通大小便,小儿疝气。"

    ⑤《纲目》:"解毒。凉血润燥,定痛止痒,吐一切时气风热、痰饮、关格诸病。"

    ⑥《医林纂要》:"熟用补心,安神止妄,活血去瘀。生用泄肾,坚骨固齿,降逆消痰。"

    ⑦《随息居饮食谱》:"补肾,引火下行,润燥祛凤,清热渗湿,明目,杀虫,专治脚气,点蒂钟坠,敷蛇虫伤。"

    用法用量

    内服:沸汤溶化,0.3~l钱;作催吐用宜炒黄,3~6钱。外甩:炒热熨敷或水化点眼、洗疮。

    复方

    ①治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盐一升,水三升。上二味,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金匮要略》)

    ②治干霍乱,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气欲绝:盐一大匙(熬令黄),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温和服之,少顷吐下。(柳宗元)

    ③治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则差:以盐汤吐,不吐撩出。(《肘后方》)

    ④治喜笑不止:盐成块者二两。火烧令通赤,放冷研细,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温分三次啜之,以钗探喉中。(《儒门事亲》)

    ⑤治霍乱腹痛:炒盐,一包熨其心腹,令气透,又以一包熨其背。(《救急方》)

    ⑥治二便不通:盐和苦酒敷脐中,干即易,仍以盐汁灌肛内,并用纸裹盐投水中饮之。(《杨氏家藏方》)

    ⑦治牙龈出血:早晚用盐细末刷牙,连续用。(《吉林中草药》)

    ⑧治血痢不止:白盐纸包烧研,调粥吃三、四次。(《救急方》)

    ⑨治气淋脐下切痛:盐和醋调下。(《广利方》)

    ⑩治赤白久下,谷道疼痛不可忍:熬盐熨之,又炙枳实熨之。(《肘后方》)

    ⑾治阳脱虚证,四肢默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紧痛,冷汗气喘:盐炒热,熨脐下气海。(《方脉正宗》)

    ⑿治一切气及脚气:盐三升,蒸候热,分裹,近壁脚踏之,令脚心热,又和槐白皮蒸用,夜夜与之。(《食疗本草》)

    ⒀治脚气疼痛:每夜用盐擦腿膝至足,用淹少时,以热汤饱洗。(《救急方》)

    ⒁治小儿撮口:盐豉脐上灸之。(《子母秘录》)

    ⒂治悬壅(雍)肿,喉咙内食物不下;以绵裹箸头,揾盐揩之,如此二七遍。(《圣惠方》)

    ⒃治风热牙痛:槐枝煎浓汤二碗,入盐一斤。煮干炒研,日用揩牙,以水洗目。(《唐瑶经验方》)

    ⒄治目中浮翳遮睛:白盐生研少许,频点。小儿亦宜。(《仁斋直指方》)

    ⒅明目,坚齿,去翳,大利老眼:取雪白盐花,每早揩牙漱水,以大指甲点水洗目,闭坐良久,乃洗面。(《永类钤方》)

    ⒆治溃痈作痒:盐摩其四围。(《外科精义》)

    ⒇治手足心毒,风气毒肿:盐末、椒末等分。酢和敷之。(《肘后方》)

    (21)治热病下部有匿虫生疮:熬盐绵裹熨之。(《梅师集验方》)

    (22)治蚯蚓咬:浓作盐汤浸身数遍。(《经验方》)

    (23)治蠼螋尿疮:盐三升,水一斗,煮取六升,以绵浸汤淹疮上。(《食疗本草》)

    各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素问》曰,咸走血,故东方食鱼盐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验,故可知矣。齿缝中多血出,常以盐汤漱,即已,益齿走血之验也。"

    ②《纲目》:"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从其类也。煎盐者,用皂角收之。故盐之味微辛,辛走肺,咸走肾,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脉,或助水邪故也。然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故服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补心药用炒盐者,心苦虚以咸补之也;补脾药用炒盐者,虚则补其母,脾乃心之子也;治积聚结核用之者,盐能软坚也;诸痈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诸风热病用之者,寒胜热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润下也;骨病齿病用之者,肾主骨,咸入骨也;虫伤用之者,取其解毒也。"

    ③《重庆堂随笔》:"盐味最咸,味过咸即渴者,干液之征也,既能干液,则咸味属火无疑。但味虽属火而性下行,虚火上炎者,饮淡盐汤即降,故为引火归元之妙品。吐衄不止者,盐卤浸足愈。"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食盐拼音注音Shí Yán别名

    盐、咸鹾

    英文名Salt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而成的结晶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生境分布

    主为海盐及池盐、井盐。海盐产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池盐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一带;井盐产于云南、四川。销全国各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立方体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多棱形晶体。纯净者,无色透明;通常呈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具玻璃样光泽。体较重,质硬,易砸碎。气微,味咸。露置空气中易潮解。能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在无色火焰上燃烧,火焰呈鲜黄色。以色白、纯净、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氯化钠(NaCl);因来源、制法等的不同,夹杂物质的质与量,都有所差异。普通常见的杂质,有氯化镁(MgCl2)、硫酸镁(MgSO4)、硫酸钠(Na2SO4)、硫酸钙(CaSO4)及不溶物质等。

    炮制

    《纲目》: 凡盐入药,须以水化,澄去脚滓,煎炼白色,乃良。

    鉴别

    取本品约0.1g,加水10ml,使溶解,滤过,滤液显氯化物和钠盐的反应。具体内容参见“大青盐”条。

    归经

    胃;肾;肺;肝;大肠;小肠经

    性味

    咸;寒;无毒

    注意

    咳嗽、口渴慎服,水肿忌服。

    1.《素问》: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

    2.《别录》:多食伤肺喜咳。

    3.《蜀本草》:多食令人失色肤黑,损筋力。

    4.《本草衍义》:病嗽及水者宜全禁之。

    5.《本草经疏》:消渴,法所大忌。

    6.《本草述钩元》: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

    7.《本草用法研究》:如胸中一时普食闭结,用此作吐,亦止可暂服。

    功能主治

    涌吐;清火;凉血;解毒;软坚;杀虫;止痒。主食停上脘;心腹胀病;脑中痰癖;二便不通;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疮疡;毒虫螫伤

    用法用量

    内服:沸汤溶化,0.9~3g;作催吐用9~18g,宜炒黄。外用:炒热熨敷或水化点眼、漱口、洗疮。

    复方

    ①治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盐一升,水三升。上二味,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便瘥。(《金匮要略》)②治干霍乱,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气欲绝:盐一大匙(熬令黄),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温和服之,少顷吐下。(柳宗元)③治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脑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则瘥:以盐汤吐,不吐撩出。(《肘后方》)④治喜笑不止:盐成块者二两。火烧令通亦,放冷研细,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温分三次啜之,以钗探喉中。(《儒门事亲》)⑤治霍乱腹痛:炒盐,一包熨其心腹,令气透,又以一包熨其背。(《救急方》)⑥治二便不通:盐和苦酒敷脐中,干即易,仍以盐汁灌肛内,并用纸裹盐投水中饮之。(《杨氏家藏方》)⑦治牙龈出血:早晚用盐细末刷牙,连续用。(《吉林中草药》)⑧治血痢不止:白盐纸包烧研,调粥吃三、四次。(《救急方》)⑨治气淋脐下切痛:盐和醋调下。(《广利方》)⑩治赤白久下,谷道疼痛不可忍:熬盐熨之,又炙枳实熨之。(《肘后方》)11.治阳脱虚证,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紧痛,冷汗气喘:盐炒热,熨脐下气海。(《方脉正宗》)12.治一切气及脚气:盐三升,蒸候热,分裹,近壁脚踏之,令脚心热,又和槐白皮蒸用,夜夜与之。(《食疗本草》)13.治脚气疼痛:每夜用盐擦腿膝至足,用淹少时,以热汤泡洗。(《救急方》)14.治小儿撮口:盐豉脐上灸之。(《子母秘录》)15.治悬壅(雍)肿,喉咙内食物不下:以绵裹箸头,揾盐揩之,如此二七遍。(《圣惠方》)16.治风热牙痛:槐枝煎浓汤二碗,入盐一斤。煮干炒研,日用揩牙,以水洗目。(《唐瑶经验方》)17.治目中浮翳遮睛:白盐生研少许,频点。小儿亦宜。(《仁斋直指方》)18.明目,坚齿,去翳,大利老眼:取雪白盐花,每早揩牙漱水,以大指甲点水洗目,闭坐良久,乃统面。(《永类钤方》)19.治溃痈作痒:盐摩其四围。(《外科精义》)20、治手足心毒,风气毒肿:盐末、椒末等分。酢和敷之。(《肘后方》)21.治热病下部有NI虫生疮:熬盐绵裹熨之。(《梅师集验方》)22.治蚯蚓咬:浓作盐汤浸身数遍。(《经验方》)23.治蠼螋尿疮:盐三升,水一斗,煮取六升,以绵浸汤淹疮上。(《食疗本草》)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素问》曰,咸走血,故东方食鱼盐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验,故可知矣。齿缝中多血出,常以盐汤漱,即巳,益齿走血之验也。

    2.《纲目》: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从其类也。煎盐者,用皂角收之。故盐之味微辛,辛走肺,咸走肾,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脉,或助水邪故也。然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故服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补心药用炒盐者,心苦虚以咸补之也;补脾药用炒盐者,虚则补其母,脾乃心之子也;治积聚结核用之者,盐能软坚也;诸痈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诸风热病用之者,寒胜热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润下也;骨病齿病用之者,肾主骨,咸入骨也;虫伤用之者,取其解毒也。

    3.《重庆堂随笔》:味最咸,味过咸即渴者,干液之征也,既能干液,则咸味属火无疑。但味虽属火而性下行,虚火上炎者,饮淡盐汤即降,故为引火归元之妙品。吐衄不止者,盐卤浸足愈。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àn Biān ǒu来源药材基源:为双扇蕨科植物中华双扇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pteris chinensis Christ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去附叶,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2100......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边钱拼音注音Bàn Biān Qián别名蝴蝶叶、罗藟草、马蹄金、三脚虎、钱凿草、马蹄香[福建]来源豆科蝙蝠草属植物铺地蝙蝠草Christia obcordata (Poir.) Bahn. f.[Lourea obc......
  • 拼音注音Bàn Biān Fēnɡ别名老虎斑英文名Tsoong Pellionia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金缕梅科植物蕈树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tingia chinensis (Champ.)Oliv.ex H......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博落回拼音注音Bó Luò Huí别名号筒梗、三钱三、泡通珠、博落筒来源罂粟科博落回属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 (Willd.) R. Brown,以全草入药。秋季采收,晒干。性味苦,寒。有大毒。注意不......
  • 《中药大辞典》:卜芥拼音注音Bǔ Jiè别名老虎耳、尖尾芋(《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独脚莲、观音莲、山芋(《四川常用中草药》),老虎芋、小虫芋、狼毒(《广西药植名录》),尖尾芋、尖尾风(《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出处《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来......